孙茂廷 响水县人,1951年出生,六岁上学,初中毕业时适逢社教运动,由于家庭出身问题辍学,回乡种地。第二年文革开始,一边学大寨战天斗地,一边还得提心吊胆的害怕当靶子被批斗,惶惶不可终日。可又不甘一辈子这么活着,便找来一套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和几本唐诗宋词发愤自学。后因为大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写了几个文艺小节目,便被宣传队抽去专门编写文艺材料。在农村的十多年里,除了种田外,出过河工,开过拖拉机,杀过猪,做过炊事员,虽然坎坷,却也积累下了深厚的生活底子。文革结束后,因编写的小戏被县文工团付排参加市里会演获奖,便被当作特殊人才抽调到县文教局创作组搞文艺专业创作,一步跨入戏剧创作门内,至今也没能脱出身来。
三十多年来,创作上演了六十多部(个)剧本,其中,现代戏居多,在约有四十来部。基本上都是应剧团所邀而编撰的吃饭戏,也有二十多部参加过各种各样的文艺会、调演,也都获了奖,市里的,省里的,乃至全国性的都有。如黄梅戏《梦雪》获得第五届中国黄梅戏剧节金奖。这些剧目中,演出上百场的有好几部,不过,演出过也就完了,不会成为保留剧目,也不可能流传于后世。其中有一、两部真正出自内心想写的,如《醉里乾坤》等,倒是在某地全国性的剧本征稿中入选,但至今也未能搬上舞台。
除了现代戏之外,还从事新编历史剧的创作。尤其是古代知识分子系列,从列国时期的韩非子(《韩非子》)、汉代的司马迁(《汉武帝与司马迁》)、魏晋南北朝的阮藉、稽康(《酒琴赋》)、宋朝的柳永(《鹧鸪天》)到明代的徐渭(《楚狂人》)、清代的纳兰性德(《魂断芙蓉阁》)等,这些描绘和探讨古代文人命运的剧本,为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历年来也均在各地全国性的剧本征稿中获过奖,但都未能搬上舞台。相反的是,几部偶然兴起的游戏之作,如《南归记》、《荒唐王爷》、《蓝齐格格》等,不仅登上了舞台,还参加了省锡剧节、省淮剧节和省戏剧节,以及中国戏剧节的演出。
写戏难,难在作者不仅要有与其它文学创作具备同样的哲学思考和文字功夫外,还要受舞台时空和二、三度艺术创作以及经济基础的制约,因而成活率很低。有人形容剧作者是在戴着镣铐跳舞,此言一点不假。本人也常常发狠,手中这部剧本完成后,就此搁笔再也不写了。可说归说,遇到好的题材或素材不是忍耐不住地坐到电脑前劈里啪啦地敲打起来。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时也、运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