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娟
剧本《千古一丐》能获得江苏省第六届戏剧文学奖的二等奖,我感到欣喜之极;同时接到发言的任务,也感到惶恐之至。我1999年大学毕业,2001年到盐城剧目室工作,在编剧里面还算是新人,在诸位主管文化工作的领导和从事编剧工作的前辈面前,我就姑且做一个创作上的汇报吧。
在创作《千古一丐》之前,我写过大戏《马路变奏曲》和小戏曲《斧头的故事》等几个剧本,从创作的数量上来说,我仅是刚刚起步的孩子,离一个真正称职的编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再说,谈经验是老师和专家们的事,我就讲些个人的心得与体会。记得我到市剧目室上班的第一天,剧目室的领导也是我的老师就对我讲,编剧是一个苦差事。因为,做一个合格的编剧不仅要读很多的书,还得要深入生活。这七、八年来,为了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我读了一些书,并到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读了两年的戏剧史论硕士课程,感触最深的就是这句话。而我觉得读书和生活这二者之间,生活尤其重要。比如我创作的小戏《斧头的故事》中的创作题材就来自于我父母亲家一个邻居所讲的故事。他讲他亲戚家的一个三十多岁的青年村干部因为利用权力欺凌本村的一位小寡妇而被他父亲用斧头将左手指头的一个关节剁掉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当时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戏剧题材,如果运用得好,就能构思出一个相当不错的小戏。因为这个故事中不仅有冲突,还有个中心道具——斧头。为了强化剧本的内涵,我将这把斧头设计成是这位村干部的爷爷留下来的,他爷爷当年为了使自己的妻子免遭日本鬼子的污辱,曾用这把斧头砍死过两个日本兵。这一情节的设计,不仅丰富了剧本的情节,也增强了剧本的深刻性。
大戏《马路变奏曲》写的是一个当代的大专生当清洁工的故事。这个戏中的大专生其实就有我本人的影子。因为我大学毕业后一年多,为了找工作,跑过腿,托过人,其中的甘苦我有深深的体会。另外,为了写好这个剧本,我多次到市环卫所去了解情况,和环卫工人聊天并接过他们的扫把一块儿工作,这样,我才体会到一个年青人去当清洁工复杂心态。如果没有亲身的感受,我是写不出这个戏的。
《千古一丐》取材于武训办义学的事迹。武训这个人物曾在过去被中国普通大众所熟知,但今天你去问不读文科的年轻人,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武训是清末民初的一个热心于教育的人,他出身贫寒,靠忍辱负重的“苦操奇行”行乞兴学。孙瑜根据其生平编导了电影《武训传》。中国现代文学史当中五六十年代的文学思潮一章中专门讲述了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我写《千古一丐》这个剧本之前看过电影《武训传》,当时看到赵丹扮演的武训在大街在疯癫地喊着“打一拳两个钱,踢一脚三个钱”时只觉得好玩、有趣,并未认识到这个人物身上所蕴含着的悲剧意识。后来一次与人闲聊时,有人说这是个戏剧人物,一句话提醒了我,我开始动心了。但武训是晚清时代的人,那个时代我不熟悉,就是想深入生活也无处可去啊!我把想法与单位的领导讲了,他说写历史剧有两个关键,一是要用现代意识去观照历史;二是同样要有生活,这生活就是查阅资料。他说你如果想写武训,那你首先就得把有关武训的所有资料搜集起来,反复阅读,从中撷取有用的东西,然后,还要查阅当时时代的政治、经济、教育与民情风俗,把这些问题全部弄明白了,方能构思动笔。从那以后,我就开始搜集有关武训的资料,先从网上下载,然后再到图书馆去查找,听人说这个题材不仅拍过电影,而且还拍过电视剧,为此,我又想方设法找到了陶泽如主演的长篇电视剧,反复看了好几遍。对网上下载的材料也是反复琢磨,觉得这个人物身上虽然很有戏,但要站在今天的角度上,用现代意识去观照这段历史,我究竟要写武训什么?也就是这个剧本的主题和立意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整整困惑了我一个多月,有时候夜里睡觉都梦见武训在街上讨饭。后来有一次,我在查阅网上下载的资料“独li特行的乞丐——武训”时,看到其中的这样的一段话:
“在武训的三十年行乞生涯中,最重要的不是血缘、阶层、阶级的意识,而是他要做事的意识。换句话说,他是立足于个人本位而非阶层本位做事。这种立足于个人本位就是一种可示范的镜子,照见自我的独li不依。‘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性。’因此,他的形象、生存状态所归属的底层并不真的懂得他,那个阶层的人们至多把他理解成好人、善人,反而上层士绅多从他那面镜子中读懂了人生的可能意义。蒋介石说他‘独行空前’,于右任说他‘匹夫而为百世师’,蔡元培说‘武训先生提醒我们我国有普及教育的必要’,冯玉祥说:‘特立du行百世流芳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杨虎城说:‘风兴百代’。”
这段话中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从他那面镜子中读懂了人生的可能意义”和蔡元培先生的题词“武训先生提醒我们我国有普及教育的必要”这两句话,联想到不少的人在今天市场大潮中随波逐流,失去自我,以及今天一个孩子从幼儿园读到大学毕业需要十几万元费用的现实,我的脑子豁然开朗,觉得主题有了,立意也有了。正式进入构思后,觉得围绕武训的一生去构戏,线条很单,如何才能让戏丰满起来,我反复地想,始终想不出好点子,没办法只好还到资料中去找。忽然有一天,我看到一份资料中说武训有个姐姐,因家中贫困,八岁时就给人家做了童养媳。我突发奇想,武训既有姐姐,肯定也有姐夫,我何不在戏中加上这两个人物?可又有顾虑,因为电影中就没有这两个人,我加上去以后,人家不承认咋办?后来又一想,戏剧毕竟不是电影,况且,姐姐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存在过的,为什么不能加?经过反复考虑最后还是加了进去。现在看来加是对的。
综上看来,搞戏剧创作生活最为重要。我个人体会,无论是现代戏、新编历史剧,还是传统戏,它们所反映的都是当时的社会生活。不过,戏剧作为一门艺术,它既反映客观世界,又反映人的主观世界。但它不管反映主客观世界的哪一方面,都是以人为中心的,都是直接、间接地表现人的命运、感情、内心世界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又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我们深入生活不是去猎奇,而是去观察人、研究人。我们只有把关注的对象锁定在“人”身上,才能充分地了解这个社会,才能编织出反映当今社会多彩生活的精彩故事,才能描绘出我们周围各式各样人的精神世界,才能准确地、紧紧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才能创作出既有强烈的社会反响又能得以流传的戏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