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详 细 说 明
 
文 艺 理 论 知 识 十 八 问

                                

写在前面的几句话

收在这里的几篇文章,大多是为普及文艺知识而写,浅薄之处在所难免,只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就算最大的愿望。恳请方家学者不吝赐教,以便润饰修正。        作者

 

第一问:你知道“什么是文艺理论”吗?

答:阐释文学艺术基本理论的学说,统称之为文艺理论。

文艺理论是研究文艺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的原理和原则,是文艺理论家站在一定的立场上,运用一定的观点,总结文艺运动、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经验,又用以指导现实,是具有实践意义的科学理论。

文艺理论通常针对作家的创作,研究作家的创作过程,以及作家如何反映社会生活等问题,归结为作家论;又常针对具体的作品,研究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以及作品的创作方法、风格流派等问题,归结为作品论;近年兴起了研究读者或观众如何接受文艺作品等新领域,以及文艺鉴赏与艺术批评等等,皆可归纳为文艺理论的范畴。

文艺理论不是凭空创造发明出来的,它是从古今中外的文艺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所谓文艺实践,主要指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实践,以及文艺思潮、文艺运动、文艺流派等兴衰演变的实际状况,而加以总成并认定。在中外的文艺发展史上,文艺实践有代代相传的一面,又有代代变革的一面。在不断继承与革新的过程中,逐渐地积累经验,形成某些共同的规律,并在旧经验、旧规律的基础上,不断产生新的经验,形成新的规律。

在阶级社会中,由于受到现实阶级斗争的制约和文艺实践的局限,这些理论往往是真理与谬误、精华与糟粕交杂在一起的,检验这些文艺理论是否正确,是否真正符合文艺的客观规律,同样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和文艺实践来解决。毛泽东同志说:“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中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个原理只是:1,历史的2,只是同其它原理联系起来3,只是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当前我国文艺理论的特点是:从作家论、作品论入手,分析研究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和艺术发生是社会生活在文艺家头脑中的反映,以及作家的创作方法、风格流派等;又针对文艺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分析研究文艺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性,艺术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等。

 

第二问:你知道为什么说“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吗?

答:我们只要步入文艺领域,就会发现这样一种景象,无论是一幅画、一支歌、一出戏、一个舞蹈、一部影视,除了使我们得到艺术享受之外,还能使我们体察到某个时代、某个地区的生活状况,而这些生活状况,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优秀的艺术作品常常被誉为生活的镜子,恩格斯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列宁称赞托尔斯泰的《复活》,都以镜子为例,并且还说:“从作品中学到的东西,要比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因此,我们必须承认社会生活是第一性的。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意识是存在的反映。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只能是实际存在的社会生活的反映。比如:原始人的舞蹈,大多以他们的狩猎生活为对象。诗经中的民歌大多反映的也是劳动、爱情等内容,如《硕鼠》篇。战国时代的青铜器装饰图案,汉代的画像砖,唐代的人物画,近代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此外,古代说唱,诸宫调,元曲,传奇,昆曲,京剧,话剧,……。音乐表现出来的情绪,戏曲话剧表现出来的场面,无不来自作曲家、剧作家对现实生活的特殊感受。贝多芬的第三、第五、第六、第九,都是有标题的交响乐,每个标题都是来自现实生活,是生活给了他激情与灵感,才有了不朽的乐章。再看咱们的小说《西游记》,写的是神魔妖怪,《聊斋》则写了鬼魅狐仙,但这也是现实生活在文艺作品中的反映,只不过变了一种形态而已。总之,一切文艺作品都应该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但是,西方现代主义各种抽象艺术的状况,则十分复杂。有些可以认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为他们所表达的东西,正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避免的社会矛盾,以及人们对现实生活厌倦失望的情绪。有些作品则不然,它们失去了艺术的基本特征,因而不能反映社会生活,这也是十分无奈的事。这些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艺术家,他们对腐败的现实不满,但又看不到出路,对前途失去信心,便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陷入虚无主义的思想境地,因而搞了一些非驴非马晦涩隐喻的东西,甚至连作品的形态都没有了,故而不能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

按理说,反映社会生活是文艺所固有的本质特征之一,中外古今概莫能外。我们相信西方现代派的某些现象,只能是短暂的,绝不是西方现代文艺的主流。我们的结论是:做为意识形态的艺术,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不过有时反映得真实正确、直接鲜明,有时反映得曲折隐晦,有时也会是畸形的或歪曲错误的反映。

 

第三问:你知道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吗?

答:文艺既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艺作品中所表现的生活,只能来源于实际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离开了社会生活,文艺也就不复存在了。毛泽东同志说:“一切种类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做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

社会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这是全部艺术实践证明了的一条真理。但是对于这个问题,历来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就是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唯心主义的艺术来源论,说法是多种多样,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否定实际生活是艺术的源泉。1,柏拉图的“理念”说。说:理念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理念是什么?是“神”。宣扬神力支配文艺创作。2,黑格尔的“理念”说,他认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又认为,“理念是一种精神”。3,康德的“天才说”认为:“天才就是天赋的才能,它给艺术制定法规。”把文艺说成是作家、艺术家个人先天秉赋的产物。4,叔本华认为:天才是具有双重智力的特殊人物,一重智力象普通人一样为自已的生存服务,另一重智力则能够关照世界,从而创造艺术、诗歌和哲学著作。5,弗洛依德的“潜意识”说认为:文艺是人们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的表现,作家创作来源于“白日梦”、“性欲的变相表现”等。6,西方艺术流派还说什么“心灵表现”、“自我表现”……等等,都是鼓吹文艺是人的主观精神胡思乱想的外化物,作家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不需要接受客观生活的检验。此外,文革时的“主题先行”、“从路线出发”、“三突出”等,都是否定文艺必须来源于生活,而把某种思想意愿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和依据,使文艺落到可以随心所欲,伪造生活的地步。这些无疑都是有害的文艺理论,我们都应给以科学的批判。

 

第四问:你知道“文艺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吗?

答:文艺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是一个根本的原则,必须肯定。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的生活,又不等于实际生活。从生活到艺术,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搬,而是经过作家、艺术家头脑的加工制作,才有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问世。因此,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文艺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社会生活,作家头脑,物化的作品,这三个方面形成了一个互相依存的三角关系,即客观世界、主观精神、与作品世界的关系。

一,先说文艺反映生活的能动性。由于人的头脑的主观作用,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不是消极机械的反映,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这个能动性,首先表现为文艺作品反映出来的生活,总是渗透着作者对实际生活的态度、感受和认识,并对生活原料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从而表达自己的意愿,以及对生活的评价等。比如《阿Q正传》中的阿Q,不等于生活中的原型阿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溶进了作家杨沫的部份生活,可又不是作者自已,因此,这个能动性就在于,作家、艺术家能够对生活中的自然形态,进行符合一定文艺表现规律的改造。阿Q和阿桂在选择提炼中变样了,林道静和作家杨沫经过加工改造,融为一体了,它们都成了一个新的形象。这是文艺作品创作的实例。再比如戏剧创作要组织矛盾冲突,并把它摆在有限的场景中表现出来,这里也有个选择提炼、加工改造的过程,戏曲中的唱做念打,既服从生活,又跟生活显然不同,这就是经艺术家物化了的艺术方法和艺术经验所致。中国戏谚中说:“不象不成戏,太象不是艺”,中国国画也强调要在“似与不似之间”,似就是象生活实体,不似就是使笔墨更具有艺术感染力。这种虚实相生的艺术论,也是社会生活在作家、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这是艺术方法和手段的实例。

我们要特别强调分析社会生活,(即客观世界)与作家、艺术家(即主观世界)的特别关系,它们既是对立的两个方面,又是相互统一的一个整体,注意主客体相统一的说法,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主客一体的理论。如果不顾实际生活,否定客观世界的价值,把艺术作为一种纯主观的表现,那就陷入了主观随意性的泥潭。因此,绝不能把能动性与随意性混为一谈。歌德说:“艺术家对于自然有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此外,文艺家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艺术手法等主观条件会因人而异,阐释社会生活,以至同一生活事件,经过不同文艺家的头脑,也会产生不同的文艺作品。如《文姬归汉图》,宋代画的是哭别,元代画的是笑别,这就是文艺家、画师们,有不同理解之故。

二、再说文艺家的认识和艺术的真实性。由于文艺家的主观因素有着这样的差异,他们在作品中反映生活的时候,反映什么如何反映也有所不同,因此文艺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与文艺家认识生活的正确程度直接相关。文艺的真实性问题,主要指文艺家能否通过形象反映生活本质的问题。比如照片《南京路上》,它可以直接拍摄上海解放时,解放军露宿街头的情景,虽然不完全是拍摄者的再创造,可也是通过形象反映了生活的真实,因而也就不存在艺术的真实性问题。再如歌剧《白毛女》,它是剧作家、作曲家深入生活,几经修改而形成的好作品。它深刻地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本质地揭示了生活,故而我们说它是具有高度艺术真实的优秀作品。其实许多大作家并未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如恩格斯批评歌德、列宁批评托尔斯泰、我国批评古典名著《红楼梦》一样,都是有其具体所指的。《红楼梦》中消极的补天思想、悲观主义和宿命论,显然值得今人给以批判并重新认识。

由于世界观对艺术的真实性有着决定性作用,一个要求用自已的作品正确反映社会生活的真正艺术家,总是应当在不断熟悉生活和提高艺术技巧的同时,努力具备先进的世界观,并尽量克服世界观中的落后方面,以便帮助人民认识社会生活,使自已的作品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第五问:你知道什么是“文艺的创作过程”吗?

答:从生活到艺术,这中间要经过文艺家的艰辛劳动,这种劳动就是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是一种精神活动,主要在文艺家的头脑中进行。研究文艺家如何把生活原料通过这种精神活动,最后用物质手段体现为文艺作品的整个制作过程,就称之为文艺创作过程。

一、创作过程的实质,是艺术地认识生活并表现生活的过程。比如作家写书,他的创作过程就是如何一步步完成对人物情节的典型化创造;画家画一幅画,他的笔下多有对自然物的观照,然后提炼概括有了构图,再到落笔成画,这也是一个创作的过程;演员也不例外,他们必须通过对角色的体验和体现的过程,才能完成对角色的创造。在这个过程中,作家、艺术家认识生活越清晰越深刻,对艺术手段掌握运用越熟练,作品就越有价值。

作家、艺术家表现生活,是在认识生活的基础上,实现他们的创造。这些成果我们称之为艺术作品,而优秀的艺术作品中,总是凝聚着文艺家们,对生活的特殊感受与独具匠心的艺术表现。我们听贝多芬的交响乐,我们看关汉卿的元杂剧,还有欣赏列宾的画,这种强烈的感受,就是来自艺术家们的特殊的艺术表现。艺术创作过程中,认识生活与表现生活,通常不能截然分开,它们是互相影响、互相交叉、互相推进着来完成的。象作家不厌其烦地改稿,演艺人员十年磨一戏,都可以说明这就是文艺家们坚韧艰辛的创作过程。

二、创作的几个基本过程是这样的,介绍如后。文艺创作的具体过程是千差万别的,但也具有共同的规律。文艺家进行创作时,总是从观察体验生活入手,经过艺术构思,把头脑中逐渐清晰的艺术形象确定下来,再用适合的艺术手段,将其表现出来。按照这个规律,可分为三个步骤。1,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有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之分,这都是有效的体验方法。但间接体验必须以直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融会、丰富、补充那些从间接获得的材料。2,实际上的艺术构思是创作的中心环节,是文艺家对生活原料进行改造制作的一项复杂的精神劳动,不经过艺术构思,生活就不能升华为艺术,就不会产生物化了的作品。构思就是处理题材、开掘主题、提炼情节、塑造形象,以及运用具体的艺术手段,使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塑造艺术形象,也有多种方法,传统的有效方法是“典型化”方法,即创造典型人物。鲁迅说:“杂取种种人”和“专用一个人做骨干”,都可以塑造出典型化人物。在实际创作中“杂取”和“专用”,已经溶合在一起,有时是此处显现,有时是彼处有之。比如《红色娘子军》中吴琼花的原型是较多的,主要有三个,一个是曾和作者工作过的丫头出身的女同志,一个是海南已故的女革命家刘秋菊,还有一位是娘子军烈士。典型化就是用个体面貌来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品格,达到概括化与个性化的统一。艺术构思的目的,就在于创造典型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形象。艺术构思是一种艰巨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常常有痛苦的、百思不得其解的失败过程。但只要不断地攀登和求索,就会摆脱“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天地。这种构思中豁然开朗起来的心理现象,被大家称之为“灵感”,正如词中所言“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3,艺术表现是指这种精神劳动的物质体现,又称物化对象。艺术表现必须遵循形式和内容相统一的原则,必须继承艺术表现形式及形式技法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的形式技艺,是在人类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很强的继承性。所以继承又可以表现为特殊规律,这是必须慎重对待的问题。突出形式的美学意义,一是它的长处,一是它的局限。卓越的艺术家是在尊重传统、努力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为发展提高本门艺术的表现力,做出切实有效的贡献。

 

第六问:你知道什么是“文艺的创作方法”吗?

答:创作方法是指作家、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活动中,认识生活与表现生活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这些方法是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完善起来的。旧经验被新经验所补充,新经验又被更新的经验所丰富,于是人们就把这个看作是方法,而普遍推行起来。文艺的创作方法有很多种,但基本上是两大类,即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其它还有自然主义、形式主义、象征主义……等等。在我国文艺创作中,人们喜欢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进行创作,读者、观众也习惯读看这类作品;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创作的作品也不少,但更多的情况是浪漫主义与现实生义的两结合,两结合也可偏重于某一方面,运用中应根据需要而定,因为这是一种新的文艺创作方法,所以更应注重实效。

一、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要求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式描写生活,并通过艺术形象典型化来揭示生活的本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有两大特点,一是艺术描写的写实性,一是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写实性表现为忠实于生活本来的面貌,重视细节描写的真实性,必须按照现实生活本身的逻辑,真实地去描写生活。典型性表现为对生活进行选择、概括、提炼,绝不是生活的重复。高尔基说:“从纷乱的生活事件,人们的相互关系和性格中,搜取那些最具有一般意义和经常重复的东西,组织那些在事件和性格中,最常遇到的特点和事实,并且以之创造成生活图景和人物典型。”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还表现出一定的社会理想,故而无产阶级文艺特别重视继承和发扬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

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主要原则是:按照理想的面貌来表现生活,把客观对象理想化或创造理想的形象。浪漫主义艺术由于热烈追求理想境界,极力创造理想形象,因而常常使用奇妙的幻想、非凡的夸张、强烈的对比、绚丽的色彩等等手法。此外,还有人物的神化、动物的人化,以及打破时间、空间和生死界限等技法,也常常在作品中出现。比如《西游记》、《白蛇传》、《李慧娘》等作品,都是浪漫主义的著名的代表作。浪漫主义虽然主张按照理想来描写生活,但并不主张脱离生活。由于理想的性质不同,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也不同,于是分成了积极与消极的两个流派。积极的如毕加索笔下的《和平鸽》,消极的则有电影《日本的沉没》。

三、两结合的创作方法。两结合是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创作方法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这也是革命文艺运动蓬勃发展时期,创造出的一种新的创作方法。正因为它是革命的产物,所以我们一贯主张并提倡这种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因为它可以用社会主义革命精神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去教育和鼓舞人民。

 

第七问:你知道什么是“艺术风格和艺术流派”吗?

答:一、先谈艺术风格问题。艺术风格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风格即人”。研究文艺家的作品,可看出文艺家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精神特色,有的粗放雄浑,有的纤细精巧,有的严肃宏伟,有的风趣幽默,有的朴实清新,有的潇洒圆润,有的富于抒情,有的心存哲理,总之,各具风彩绝不雷同。画家、书法家、演员、演奏家、摄影家、工艺美术家……等,都有个艺术风格问题,需要做过细的研究。当然文艺家的个人风格,总是和时代风尚、民族风貌相联系,这也是必须关照的。从深层意义上说,文艺家的创作个性,常是其成熟程度的表现,而文艺家的思想品格、生活阅历、审美趣味、艺术修养等,又是形成其风格的决定性因素。同时,艺术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文艺家的生活遭遇有了变化,思想感情有了发展,文艺观点有了改变,习惯爱好有了转移,艺术修养有了积累和提高,都可以促使文艺家在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的作品。

二、再谈艺术流派问题。由于某些文艺家在艺术风格上比较接近,而且他们之间互相影响、仿效和继承,并产生这一风格特点的代表,或推出文坛上有影响领袖人物,因而逐渐形成流派。艺术流派与社会、时代、民族的文艺思潮有密切关系。凡社会上的有关政治、经济、哲学、宗教、科学以及文化方面的重大斗争和变革,都会对艺术流派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有些艺术流派的争论,不一定都和社会斗争相关,他们往往只是艺术上的革新和保守之争。流派之间的竞争可以促进艺术的发展,基本上是“优胜劣汰”的法则。流派有先进与落后、革命与反动之分,也有高低文野之别,毛泽东同志所指的“香花与毒草”、“真善美与假恶丑”,就是针对这些而言。

近年介绍的西方现代派文艺,就是一种西方社会的文艺思潮。在这个思潮中,出现了许多标新立异的艺术流派,而且流派之间也有各种各样的纷争。(详情,下面另文专述。)

 

第八问:你知道什么是“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吗?

答: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互相依存、互为表理的,实际上这两者不可能截然分开。任何文艺作品的内容,都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表现出来,而任何文艺形式,必然也体现着一定的内容。比如名画《最后的晚餐》,表现了耶稣和他的十二个门徒在共进晚餐时,耶稣当众揭露其中的一个门徒出卖了他。这一作品的题材本身就是内容,它的表现形式就是那幅画,那幅画的画面构图以耶稣为中心,把十二个门徒分为四组左右排开,出卖耶稣的叫犹大,他惊慌失措,无处容身,门徒们纷纷议论,那愤慨的表情溢于言表,这样的画面布局,就是表现题材内容的形式手段。因此,形式主要是指体现内容的技巧、手段、方式、办法等,而这些都需要通过物质来实现,如语言文字、声音颜色,以及人的自身身体等。由此可见,创作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由内到外的逐渐过渡,它的展现方式是由隐到显,而人们欣赏文艺作品时,则恰恰相反,它是由外到内的逐渐深入,它的展现方式是由显到隐,从形式过渡到对内容的深刻领会。

 

第九问:你知道“文艺作品的内容具体指什么”吗?

答:实际上,它仍是上面所说过的,文艺作品是社会生活在文艺家头脑中的反映。它包含了文艺家本身的感受、认识、理解、评价及幻想等主观因素,而这些又是通过浓烈的情感方式加以体现的。所以说,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主客观因素相结合的产物。“物我交融”就是这个意思。

一、先说题材。题材是文艺作品中直接描写的对象,它是文艺家对客观生活有所触动,而选取来予以加工表现的生活材料。如:古代题材、现代题材、山水花鸟题材、社会生活题材、帝王将相题材、工农兵题材、和平建设题材、革命战争题材、城市题材、农村题材、悲剧题材、喜剧题材等等。但是,话又说回来,绝不是社会生活中所有的材料,都可以拿来变为题材。题材反映着作家对某些生活的特别关心和注意,并产生了自已独特发现。这发现往往是和美联系在一起的。他于是产生了浓厚兴趣,而且相信别人也会引起兴趣,这才下决心要把自已的这部份特殊的兴趣与众人分享。因此,题材是有选择的,它反映了作家的情趣,又反映了人们渴求审美的愿望,只有这两者都能契合,题材才是选择得当的。

题材的中心是人,一切文艺作品都十分关注人的情感活动,而为了深刻地表现人物,必须在题材中贯串情节的演变。叙事作品更需要情节性强的故事,做为题材的支柱。没有情节,就不可能表现题材的丰富性,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规律。

什么是情节?高尔基说:“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是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比如《秦香莲》中的包公,就是在不畏权势的淫威下,终于查明真相,铡了陈世美。这个过程,就因为有一系列情节在支撑着,所以故事才那么特别感人。情节既是内容的又是形式的,做为与内容相联系的所要表现的具体生活事件,显然是内容的因素。但是,这些生活事件如何组织,何事在先,何事在后,它们之间应该怎么安排,就是属于结构技巧问题了。也有的文艺作品,题材不以情节取胜,如抒情诗、画、音乐、肖像、雕刻、摄影等等。还有,无情节不等于无内容,这也是值得注意的。

二、再说主题。主题是作品内容的主导因素,是文艺作品的灵魂。它通过题材来体现,是作品的中心思想,所以又称之为主题思想。比如《彼得大帝》的主题思想,基本上是歌功颂德;《皇帝新衣》则是讽刺嘲弄,而《末代皇帝》是什么主题呢?显然是另有所指。主题思想不是抽象的概念推理,而是体现在具体题材中的“不言之理”,是一种不用说出口而充满着深厚感情的深层次理趣。比如写妓女的题材,《杜十娘》、《茶花女》、《复活》、《魂断蓝桥》、《望乡》等,作者的感情态度是严肃的,作品的主题思想都很崇高。相反,有些作品趣味低下,把肉麻当有趣,把丑陋当美丽,这种作品的思想倾向,只能污染人们的灵魂。因此,主题思想不宜在作品中直露,那种肤浅的说教式作品,令人讨厌。恩格斯斯说:“主题思想越隐蔽越好”。

 

第十问:你知道“文艺作品的形式具体指什么”吗?

答:一是结构,结构是组织作品内容,构成艺术形象,打造情趣意境,从而制成艺术作品的重要手段之一。明代曲论家王骥德在《曲律》中说:“必先定规式,自前门而厅,而堂,而楼,或三进,或五进,或七进,又至两厢及轩寮,以至禀庾、庖洹、藩垣、苑榭之类,前后左右,高低远近,尺寸无不了然胸中,而后可施斫。作曲者亦必先分段数,以何意起,何意作中段敷衍,何意作后段收煞,整整在目,而后可施结撰。”

结构的基本环节是剪裁和布局。它的几条基本原则是:要服从作品主题的需要,要量体裁衣服从题材的规模性质,要多样变化又和谐统一,要主次分明又错落有致,要生动活泼又切忌死板无生气,还要留有余地,千万别面面俱到,要懂得虚实相生这个美学原则,千万不能堵塞读者观众的想象力,弄得令人厌烦乏味。

二是艺术语言,作品内容最终必须通过艺术语言才能表现出来,因此,艺术语言也是形式意义上的重要手段。艺术语言的种类很多,文学主要使用口语和文字,美术主要通过线条和色彩,音乐通过声音、节奏、旋律、和声,舞蹈是有节律的人体造型,戏剧则是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包括文学语言、造型语言、音乐语言等,电影电视也是综合性的,与戏剧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它又以活动镜头的组接(即蒙太奇),作为自已的特殊语言。艺术语言还有类型之分。比如写实性语言,它以自然朴素的方式再现生活,传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夸张性语言,主要表现文艺家独特的感受,强烈的激情,美好的理想和愿望。李白名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还有曲折隐喻的语言,它有顾此失彼、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感觉。刘禹锡名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近年又多采用象征性语言,这类语言以少胜多,意味深长,是新的语言类型。

三是体裁,体裁是另一种说法和提法,实际上就是上面已经说过的,结构和语言手段的总和,是一种形式方法的概括表述,因而不再赘述。

 

最后,补充一点,说说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有相对的独立性,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这三个关系是不可分割的,总是互相依存的。所以列宁论断说:“形式即内容。”

 

第十一问:你知道“文艺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吗?

答:文艺是社会的意识形态,它受经济基础的限定和制约,因而规定了文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因此,文艺作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就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恩格斯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穿住,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及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经济基础是决定性因素,而作为意识形态的文艺则是被决定的因素。比如原始神话,主宰力量是神。宗教文艺是造神、供神,教即绳索。资本主义人文艺术,把神变为人是一种进步,但由于制度本身的衰颓和腐朽,很快表现为艺术精神的崩溃和堕落,人开始异化。除经济基础之外,上层建筑之间也会产生影响,如政治、宗教、法律、哲学、伦理道德等等,也对艺术产生影响,艺术自身的继承与革新,也促进发展。但所有这一切,都与经济基础相联系,并不会改变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由于经济基础包括着阶级对抗的因素,所以文艺也必然具有阶级对抗性质。因此,在每一历史阶段,除统治阶级的文艺之外,还有被统治阶级的文艺。比如有宫廷文艺,就有民间文艺;有保守因素,就有创新因素;有曲折隐晦,就有鲜明直接等等。

 

第十二问:你知道“文艺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吗?

答:文艺受经济基础的限定和制约,必然会对社会发生反作用。这种作用或促进社会发展,或阻碍社会发展,故而这种作用被人们统称为审美教育作用。正是这种关系,规定了文艺在社会生活中必然应起的作用。

文艺的社会作用有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

1,认识作用,可使欣赏者从文艺作品中认识到,它们所描写的时代和国家,具体、生动的生活场景,和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性格鲜明多样的人物,以及这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从而扩大我们的认知视野。

2 教育作用,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使我们看到丰富多样的生活场景,激励我们的昂扬斗志,加深对社会生活及人际的认识,还因为它正确地体现了文艺家的思想观点,帮助了人们思想情感的提升,因而具有教育作用。所谓“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就是说明人的精神作用也是很大的,因而,文艺作品的教育作用,为中外古今的文艺家们所重视。《汉堡剧评》作者莱辛,就特别重视戏剧的教育意义。革命文艺就更加强调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两为观点。文艺作品的教育作用,不是通过干巴巴的说教来实行的,它是通过美(歌颂)与剌(暴露),这两个方面的相互补充才能达到。文艺作品的教育作用,应该是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为人们所接受,是通过娱乐方式进行的,所以才有“寓教于乐”的说法。

3,审美作用,文艺作品给人们的感觉,首先是对美的感觉。通常说这本书好看,这支歌好听,这出戏(影视)有意思,指的就是对美的感觉。美可能是语言、情节、画面、旋律、造型等等,但吸引人们去看去听的,总是能引起人对美的追求,这种感觉在理论上称之为“美感”。没有美就没有艺术。美不是抽象的东西,美和真是联在一起的,真实是美的,没有真实也就没有美,但并不是所有的真都具有美,自然主义就不美。美和善也是联系在一起的,美离不开愿望和理想。善不仅仅是一种伦理道德范畴的东西,它常常与作家的世界观相联系。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真、善、美三者的结合,抽掉了真和善,就没有美可言,同样抽掉了美,就会失去了艺术的感染力。 与美相对立的是丑,丑陋有时也可以成为审美对象。丑的形象是不美的,但描写丑的目的可以是美的。丑陋的东西是不美的,但描写的目的却在于暴露与否定,因此,同样具有美学价值和审美作用。美的表现形态有两种:一是外在的美,一是内在的美。两者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的。内在美比外在美,更可贵、更高级、更有价值。

 

第十三问:你知道什么是“文艺欣赏”吗?

答:文艺欣赏是一种以文艺作品为主要对象的特殊的思维活动,它是作品与人们发生联系的桥梁,也是检验作品社会效果的重要途径。文艺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文艺作为人们的精神食粮,人们的思想养料,对人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要想通过文艺教育群众,首先就要尊重群众的欣赏习惯,适应群众的审美要求。但是这种审美活动,单靠文艺家去适应是不够的。因为,任何一种文艺欣赏,总是由欣赏者自已与欣赏对象两个方面组成。审美活动必须是主客观两方的互相依存的活动。即欣赏者应具备一定的思想水平和艺术经验。鲁迅说:“……,但看别人的作品,也很有难处,就是经验不同,即不能心心相应。所以常有极要紧的、极精彩处,而读者(观众)不能感到,后来自已经验了类似的事,这才了然起来。”

艺术欣赏还须具有一定修养。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艺术修养的高低,决定人们能否进行艺术欣赏。文艺欣赏主要通过人们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产生作用。这就是视、听感官的联合作用。不通过感官的感觉,任何文艺欣赏都不可能实现。艺术欣赏由感觉而上升到认识,认识的初步是感性认识,而后是理性认识,这是一个异常复杂的思维过程。文艺欣赏的特点是:始终有饱满的欣赏热情,总是充满着联想和想象,出现“静中生动”、“以小见大”、“以假当真”、“无中生有”、“由物及人”、“思接古今”、“贯通中外”等现象,同时又是绝对的主观色彩极浓的活动。还由于文艺爱好的不同,欣赏的效果也不一样。

 

第十四问:你知道什么是“文艺批评”吗?

答:文艺批评是一门社会科学。人们从一定的阶级立场、观点出发,对文艺作品和文艺家的成败得失、是非功过,做出评价。这就是艺术批评,也叫文艺评论。文艺批评可以促进文艺的繁荣和发展。毛泽东同志说:“有错误就得批判,有毒草就得斗争。但是这种批评不应当是教条主义的,不应当用形而上学的方法,应当力求用辩证的方法,要有科学的分析,要有充分的说服力。教条主义的批评,不能解决问题。”

文艺批评的标准:任何一部作品都由内容与形式两部份构成,因此,文艺批评的标准,一个是思想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思想政治是衡量作品思想内容好坏的尺度,艺术标准是测定作品艺术性高低的尺度。在使用这两大标准时,,又因批评者的观点不同而产生差异,同样一部作品,常会引起不同的议论和批评。各抒已见,常会出现片面性。正常的文艺批评,应是坚持马列主义,按照艺术规律办事。马列主义主要是指:“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扼要介绍几条文艺批评的经验。1,把作品与作家、艺术家以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进行全面分析,不要孤立就作品论作品。2,从剖释形象入手,去探索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3,要善于抓住作家、作品的特征和本质。4,认真剖析作品的创作技巧的运用。

 

第十五问:你知道“西方现代派文艺”吗?

答:西方现代派文艺是二十世纪文艺现象中,同古典文艺传统,特别是同现实主义相区别的各种文艺流派的总称。它的一般特征是:1,对启蒙运动奠定的理性主义感到失望,企图另寻出路,求助于非理性、直觉和潜意识。2,在艺术上否定传统的标准和规范,要求形式的革新。3,认为传统的伦理标准和美学价值,与其它社会形态一样,越来越暴露出与现实生活的脱节,被现实的矛盾所践踏。在这一文艺思潮中,泥沙俱下,流派繁多。现摘其主要的几个有影响的流派介绍如下。

一、象征主义文艺。其代表人物是比利时人梅特林克,他一反传统的文艺手法,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不采用直接的具体的描绘,而用折光的象征手法,既关系到现实生活,又关系到末来生活。象征主义的独到之处,在于丰富的想象,它把抽象的无形的事物,都按其特征赋予个性和生命。《青鸟》是其代表作,它通过两个小孩寻找青鸟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穷人的同情,以及对现实和末来的乐观态度和憧憬。

二、未来主义。未来主义的创始人是马利涅帝,他是理论家,他宣称要“彻底摧毁导致传统文艺僵死的手法”,“展现人们的智力和潜意识捉摸不定的力量,从纯抽象和纯想象中发掘出来的一切,不管它们是如何违背真实。”未来主义的理论是杂乱的,他们不满现存秩序和旧文化,力图革新,寻求建立新的模糊的现实。

三、表现主义。表现主义的特征是:对现实采取主观主义的态度,把主观感受凌驾于客观现实之上。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物的外在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灵魂;要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抒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或真理。并且倡导采用特殊手法,描写人们的主观世界,以直觉、下意识来实现这一目的。代表人物有瑞典斯特林堡、美国作家尤金.奥尼尔。

四、超现实性主义。超现实主义又称“达达派”,他们主张对现实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认为从前的艺术手法,不足以表现现实性世界,主张效法婴儿呀呀学语,对周围现实进行纯生理的展现,表达官能所直接感到的印象。

五、存在主义。法国萨特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是戏剧家、小说家,又是哲学家、社会活动家。他在其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中,提出存在主义三原则:即“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和“人首先是存在着,然后他才规定他自已”。他的名剧《死无葬身之地》,成功地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五个游击队员被捕后,以不同方式与敌人斗争的不屈精神。《可敬的妓女》,改编成电影,受到普遍欢迎。我国上演过他的名剧《肮脏的手》。萨特的剧作倾向性极强,情节紧张,戏剧冲突尖锐,人物个性鲜明,这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六、西方现实主义。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是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创立了崭新戏剧理论和表演体系的著名艺术大师。他的新的戏剧学派有两个方面,一是他的“叙述体戏剧”(又译为“史诗剧”)理论,一是他的“间离效果”(又译作“陌生化效果”)表演体系。他的戏剧理论有四个重要方面:1,侧重叙述戏剧事件的过程,而不是评论和议论这些事件。2,通过与剧中人的感情间离,使观众处于旁观者的地位,排斥感情移入,不与剧中人的感情起共鸣,以唤起其主观能动性(指观众在戏剧过程中的积极的、理智的思考能力)。这样观众就不受剧作者和演员的束缚,得以对戏剧事件做出独立的判断。3,重视说明性,使用种种叙述手段,插入幻灯、电影、歌唱、旁白,直到剧中人和观众对话,以诱导观众对剧情的认识达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受到教育。4,“存在决定意识”。表现世界上一切实物,都是可以而且必然要改变的,戏剧不仅要表现世界的本来面目,更要表现世界将来变成什么样。因而,他又赋予叙述戏剧以“辩证戏剧”的名称。他的表演体系“间离效果”论,是有针对性的。主要针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来的。它的主要内容是:1,运用标语牌,提示戏剧的思想内容。2,运用歌唱来评论剧情,3,运用演员本人在舞台上破坏生活幻觉,4,运用局外人上台破坏生活幻觉,5,运用虚拟动作、自报家门、定场诗、定场白、帮腔合唱、一桌二椅等(近似我国的戏曲手法),6,运用半截幕布,让人看到换景,提醒这是演戏,不是生活。7,运用电影放映来穿插剧情,8,运用虚虚实实的情节安排,打乱场景变换,9,运用“突变”,或出人意外的结果,造成“震惊”。布莱希特对中国人民一直怀着深厚的友情,他对中国人民所进行的革命斗争,流露出深切的同情与关注。他的创新型的戏剧理论和作品,对我国的戏剧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第十六问:你知道“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艺”吗?

答:后现代主义文艺,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文学艺术。“后现代”的概念意为比“现代”还现代,它既是现代的延续,又企图打破业已过时的现代派文艺。后现代派的代表人物是爱尔兰作家贝克特,他是理论家、小说家,又是剧作家。他创立了荒诞派的艺术观,试图推翻已被普遍接受的思想模式和经验模式,以揭示存在的毫无意义,以及蛰伏其中的“地狱”、“虚空”、“无”等,表现出失去了安全感后的惶惑和痛苦。后现代主义文艺,最有代表意义和影响的,是他们的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中,最重要的文艺流派,影响至今不衰。荒诞派的主要特点是:将非理性的世界和非人化的人,做为思想的出发点,通过极端夸大的形象、尖锐突出的形式表现出来。它与传统戏剧不同,没有连贯的情节,没有戏剧冲突,没有人物性格,没有语言对话,没有一定的舞台规范和悲喜剧的界线,它故意采用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和夸张、怪诞、违反逻辑、梦幻等荒诞悖理的表现手法,使荒诞的内容与荒谬的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比如《等待戈多》,整出戏就是在等待中结束。戈多是谁?谁也不知道。它可能是一个希望,也可能是一个无法实现的心愿?……总之,人们都在等待。荒诞派看似荒诞,实质上它又不荒诞。资本主义国家的畸形发展,两次世界大战给欧洲人民造成的灾难,人的价值的丧失,人与人之间不能沟通等等,本身就是社会的荒诞。荒诞派的社会价值,就在于它能促使人们以理性的思考认识现实,从而清醒地主动地把握现实,以至改造这个现实。

 

第十七问:你知道“西方接受美学理论”吗?

答:接受美学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一、传统的文艺史和文艺批评,仅仅把作家和作品作为研究对象,而完全无视文艺进程中的第三因素,即文艺的受众。文艺作品没有受众的接受,是不可想象的。文艺作品如果变不成活生生的艺术,它只能是一堆死气沉沉的废纸、废画布、废胶卷、废带子。二、文艺史是作家、作品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史,是文艺作品被受众接受的历史。决定文艺作品历史地位和价值的主要因素,是受众的接受意识。三、在世代相传的接受链中,作品的接受必然要经历不断加深、巩固、发展或修正、推翻的过程,只要人类存在,这一过程便会无限延续下去,永远不会终结。四、文艺的接受包括垂直接受和水平接受。垂直接受即从历史延续的角度,考察作品被受众接受的情况及其变化。水平接受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不同的受众和受众集团对某部作品的接受状况。由于政治经济地位、受教育水平、生活经历及欣赏趣味和水平的不同,不同的受众和受众集团对某部作品的理解和评价也必然不同。文艺的垂直接受和水平接受,包含了接受的全部广度和深度。五、受众的能动作用,不仅表现在能够影响甚至决定文艺作品的评价和地位,而且还表现在它能够间接地影响文艺的生产。接受过程不是对作品简单的复制和还原,而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反作用。六、文艺作品的社会效果,主要取决于受众能动的接受意识。由于接受意识随时代变化而变化,随着地域的不同,接受者的不同而变异,所以文艺作品的效果也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没有一部作品效果是超时空、超个性的。七、文艺的功能建筑在作品的效果之上,是作品效果总和的抽象和概括。文艺是一种潜在的引导力量,能够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知觉、意识、判断乃至行为,这种引导力量,最终会起到改造历史的作用。

 

第十八问:你知道“新兴的西方影视学理论”吗?

答:新兴的西方影视学理论是研究影视现象,从而阐明其基本规律及基本原理的学科。由于电影诞生只有九十多年的历史,电视剧制作也是在1945年以后的事,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正在不断检验和完善之中。目前它只包括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影视历史2,影视理论3,影视批评。早期的影视内容,都是记录式的。它和建筑、雕塑、绘画、舞蹈、音乐、以至文学、戏剧都有相当密切的联系。特别是戏剧,依样照搬,在当时就很轰动。而后确立了镜头语言,影视才逐渐独立起来。影视之间也有差异,但从本质上考虑,影视是并存的第七艺术,具有共同的审美规律。影视批评是对影视作品进行解读和评价,对不同的影视作品,可以采用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加以区分和辨识。影视批评有两大形态:一是“背景批评”,又称“森林批评”。就是把影视放在政治、文化及意识形态的大背景下去讨论。一是“形式批评”,又称“树木批评”。这是指研究艺术的内部关系,针对具体的作品,讨论其主题、结构、节奏、风格等等。

影视研究才刚刚开始,它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特别是电视剧制作的勃兴,带给人们的思索也越来越多。电视剧本身既具有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戏曲、话剧、歌舞剧等等复杂多样的艺术因素,又有镜头语言、电脑特技,以及拍摄团队、导演意志、演员组合、后期制作、经营管理等等变幻莫测的制约因素。一部电视剧的诞生,牵动的面太广,真有点不知从何下手为好。纵观电视剧制作的全过程, 其核心仍然离不开与戏剧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其艺术理论的形成,也离不开与戏剧的关联。人们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就会看到这一理论学科,类比之后的借鉴、补充、发展、和提高。

西方文论中曾提到戏剧形态的“三位一体说”,即作者、演员和观众。又说戏剧的本质是演员艺术,是形体的表现。还有的主张剧本不是文学的一个种类,而是舞台艺术的一个要素等。20世纪20年代,苏联出现了卢那察尔斯基的《戏剧与革命》,他的理论对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主义原则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我的艺术生活》一书,又对演员创作体系的理论,奠定了基础。作者把演员在舞台上的动作,分为内部动作和外部动作,把它看作是戏剧艺术和演员艺术的基础。又把表达剧本和演出意向的“最高任务”和“贯串动作”的学说,称之为体系的决定性环节。斯坦尼促进了演员创作理论的发展,完善了导演艺术理论的提高,是戏剧学理论史中的一大变革。日本一些戏剧家,也提出过一系列新课题,构想了一个宏观的戏剧学体系。大致是:戏剧学——第一部份戏剧史:戏剧通史、戏剧民族学(戏剧地方志)、戏剧文献学(古典剧研究)、戏剧辞典、戏剧发生论、戏剧进化论。第二部份戏剧原理:1,戏剧形态论A,戏剧构造论演员论/剧本论/观众论/剧场论/导演论。B,分类形态论。2,剧场机能论演出作用论/社会机能论/。第三部份实践技术论:1,戏剧技法论剧作法论/演技论/导演方法论/观剧方法论/2,剧场经营论戏剧规划论/剧场管理论/戏剧政策论/3,演剧评论。

我国近现代戏剧学的研究,始于王国维的戏曲史研究,后有吴梅、周贻白、任二北、张庚、郭汉城等的戏剧史学研究著作。欧阳予倩、田汉、焦菊隐、黄佐临等人,则试图通过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建立中、西结合的新戏剧体系。近年来,戏剧理论研究的视野大为拓宽,戏剧概论、戏剧地方志等研究成绩突出,并且对交叉学科如戏剧社会学、戏剧哲学、戏剧心理学、戏剧生态学、戏剧管理学、戏剧教育学等等,展开了全面深入地尝试性研究。

借鉴戏剧学的研究,对我国建设影视学的研究,有极大的帮助。因为影视的内核及影视的大部分技艺和方法,离不开对戏剧的关照。特别是对电视剧的影响,当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能在此基础之上,作出相应的理论贡献,这对我国影视剧质量的提高,以及规范影视剧的生产与消费,都是功德无量的。

 

文艺理论知识的对话,到此告一段落。其实这方面的知识,何止就这“十八问”?在知识的海洋中,人的精力是无法穷尽的。只有摘其要点,先把大纲记住,然后一步步扩大自己的所学,并且学以致用,才能化不知为有知,变无能为有能。余秋雨教授曾劝告大家,要学点文艺理论知识,特别指出要培养自已的“理论自觉”。这个“理论自觉”的意味是深长的。一般人正是忽略了这个“理论自觉”,在欣赏、评价艺术作品时,因为无所适从,而变得平庸、浅薄、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反之,这“理论自觉”就会帮助你,获得更多的收获。也许不仅是怡情,还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更不用说,你还是个专业搞这行的,那就趁自已有条件时,好好学点知识吧。

 

                                             2009-10-14整理完稿

 

 

 

                       作者:徐柏森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文化局剧目工作室

                       地址:江苏省盐城市毓龙东路62205

                       邮编:224001   电子信箱:xbs008@126.com

点击数:4391  录入时间:2009-11-20 13:50:27 打印此页】 【关闭
 
最 新 资 讯
剧 作 赏 析
理 论 研 究
艺 术 成 就
戏 剧 杂 谈
新 剧 本 通 稿
艺 术 档 案
剧 作 家 风 采
散 文 随 笔
《盐城戏剧》
访 客 留 言
联 系 我 们
 
     首 页  |  最新资讯  |  剧作家风采  |  剧作欣赏  |  戏剧杂谈  |  散文随笔  |  访客留言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9-2010 版权所有 盐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剧目工作室(盐城市戏剧艺术研究所)
     备案号:苏ICP备12020109号-1 技术支持:盐城通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