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详 细 说 明
 
找准自己的点   写出心中的感动
                            杨 蓉

  这两年,误打误撞的,我的两部作品在省里获奖了。今天,面对着诸多专家和领导发言,实在有些惶恐。我只能谈一些自身的感受吧。

对我来说,步入戏剧编剧的行列,纯属偶然。

我以前学的是文秘。在未进剧目室前,没有完整地看过一部戏,从未想过戏曲那伊伊呀呀的唱腔会融入我的生活。在工作的最初几年里,仰望创作之门,感觉遥不可及。

盐城是一个戏剧创作氛围很浓的地方,又有着很好的老帮青、代代传的传统。在老一辈剧作家的步步引导,孜孜教诲,无私相助下,我几乎是被推进了这个行业。

仍然觉得自己是一个尴尬人。没有老一辈剧作家丰厚的生活积淀出的人生感悟,没有剧团生活翻滚出的舞台经验,也没有科班出身扎实的功底,系统的理论基础……一度,我很困惑,总觉得是在从事不适合自己的职业:内向的性格缺少澎湃的激情,没有过高的天份折射出的才华,也没有敏锐的洞察力透过生活的表层去触摸真实。所以,总是在门里门外徘徊,找不到自己的路。

感谢省文化厅与南大合办的编导研究生进修班,给了我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在南京学习了两年,听了许多教授的讲课,了解了好多以前从未接触的知识和信息,有了一个整体的提升,思路渐渐打开了,也有了一个努力的方向。我开始悟到必须找准自己的点,找到自己的定位,立足这个点,才能走出自己的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只要摆正自己的位置,针对自己的特点,总能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对于戏剧创作而言,我有许多劣势,但是,只要能够沉浸下来,用心去做,总会有一点点的进步。

要想拓宽自己,书本是桥梁。我是那种读书较慢的人,但是,会把所有可利用的时间用来读书。别人多读,我就精读,尤其是古籍经典,我会熟读甚至诵读,多读多想,从中吸收对自己有益的东西。常对自己说,如果每天能从读书中得到一点启发,一点感悟,这一天就是有收获了。对于生活积累的不足,必须慢慢改变自己的性格和观念。以前,讨厌琐碎,不喜欢与人交往,现在,我会留意身边的人和事,观察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并且主动与陌生人交谈,了解不同类型人的思想,体会普通人的情感。生活本来就在身边,只要用心去捕捉,用心去感受,总是会有感悟的。

像我这样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未经过磨难,也没有大的挫折,未必能写出波澜壮阔,大起大落,也注定不是面广开阔的,只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知,找准自己的点,抓住稍纵即逝的感受。不去涉足不熟悉的生活,写能够打动自己的故事,写自己能够参透的人和事。

创作历史剧《晋吴悲歌》,就是源自于心中的一点感动。读《两晋演义》,一小段文字吸引了我。西晋初年,晋将羊祜与吴将陆抗分为两个敌对的阵营,在国为敌,在阵对垒,却是性情相投,视作知己,惺惺相惜,同守襄阳十年,竟无战事。就是这种超越了世俗、净化了的人间友情打动了我,让我放不下。对于我的第一部原创历史剧,写作的过程实在有些吃力。历史剧的创作,书本无疑是良师益友,不明了的历史背景,就去翻阅《三国志》、《晋书》,为把握人物的思想脉络,细读《中国古代思想史》和《中国美学史》,为了解魏晋人物的生活习惯,一部《世说新语》通读了多遍,为了丰富故事情节,又上网搜集了相关的资料。整个创作过程,还离不开许多老师们的帮助,一遍遍地提意见,一次次的修改。去年,这个剧本在省里获奖了,并且得到了比较好的评价。对我来说,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用文字描写出心中的一点感动,就是一种成功。同时,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也是一笔财富。所以,收获的并不仅仅是奖项。

今年获奖的《杨家碾坊》是改编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三三》。原小说情节很淡,都认为不太适合改编成戏曲。但是,这部小说打动我的,就是那种平静、安祥与纯美。合上小说,眼前展现的一幅略带清冷的山水画,久久萦绕,挥之不去。研读先生的散文与自传,让我惊诧的是先生生于乱世,经历过许多坎坷沉浮,面对着草菅人命,杀人如麻,笔下却能流淌出如此纯美的文字。只有心中有着对美最执着的追求,满怀人间大爱、心灵升华的人,才能透过黑暗看到光华。恰巧当时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也让我看不懂,难以接受,感动于先生的文字,于是想,即便世上有许多的污浊,许多的不公,许多的阴暗,人都应该保留一颗纯净的心,人不能没有梦,不能放弃对美好的追求,要用手中的笔,写出这份感悟,写出这份纯美。就是这一点感触,支撑着我改编这部作品。因为原著中淡如流水的情节,未必适合戏曲的表现形式,所以,这部作品的改编过程有些困难。为了挖掘出戏剧性,只能去重读先生的其他作品,从中捕捉能够相融的气息,同时,把自己生活经历中的对人事的体验融入剧中。虽然,我没有去过湘西,不能完全了解当地的风俗人情,不能透析融化在青山绿水里的湘沅文化积淀,语言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幼稚的学生腔。但是,作为一种尝试,表达出心中的一种感动,与原著能够有一点相通,这就是我最大的满足。当我在剧中表达的情感被人解读出时,真的很欣慰。

我的另一个感受是,创作应该全身心的投入。一直认为,创作的快乐在于那个艰难痛苦的过程中,零乱的生活节奏,神经质的颠狂,不知身处何处,心却是填得满满的。待到画上最后一个句号,便是这种幸福的终结。至于结果,不应该比过程看得更重。

在剧目室工作了十几年,创作了十余部大小戏,我依旧不敢枉称自己已经入门,总觉得差距太大,那个神圣的殿堂依旧遥远。我想我能做的,就是能够找准自己的点,认真对待每一部作品,写出一点内心的感动。像一只蜗牛,慢慢地前行,不要停下自己的脚步。

点击数:8298  录入时间:2010-7-5 17:59:33 打印此页】 【关闭
 
最 新 资 讯
剧 作 赏 析
理 论 研 究
艺 术 成 就
戏 剧 杂 谈
新 剧 本 通 稿
艺 术 档 案
剧 作 家 风 采
散 文 随 笔
《盐城戏剧》
访 客 留 言
联 系 我 们
 
     首 页  |  最新资讯  |  剧作家风采  |  剧作欣赏  |  戏剧杂谈  |  散文随笔  |  访客留言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9-2010 版权所有 盐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剧目工作室(盐城市戏剧艺术研究所)
     备案号:苏ICP备12020109号-1 技术支持:盐城通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