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不同戏剧体系的引进,对我国戏剧的发展影响较大。如话剧、歌剧表导演理论的确立,都是学习借鉴的结果。然而相对于戏曲来说,不同体系方法的引进,则不能依样照搬。文中列举了实例,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做了比较。由此得出结论,引进既成体系的方法和原则,不是用以代替,而是为了加强我们的吞吐和容纳。另外,这个话题好象有点晚,但认识事物终须有个过程,之前也未见有人正式提过,故形成文字以实记之,借以辨识。
关键词:不同体系 方法比较 引进输出 吞吐容纳
(约3千字
辨识不同戏剧体系的引进
徐柏森
当代信息技术的发达,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同时也容易误传误信,放弃自己应有的判断。因为信息传播的可靠性,一直是国际交流中的难题,只有绝对事实与相对事实的不断印证,才有可能得以补正。艺术信息就更加不同了,特别是把人家形成体系的东西,全部照搬过来,就必须审慎对待,不可盲目。
西方现代派艺术,特别是西方的戏剧现状,对我们既陌生也不陌生。近年的文字介绍和舞台观摩,拓展了人们的视野,而且这种影响早在西学东渐的上个世纪就开始了。老一辈戏剧家们的创作,多少受了影响,这也是事实。比如郭沫若戏剧中的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痕迹的发现,是西方现代派戏剧对中国戏剧的一种渗透。郭剧中大量运用幻觉、幻想、独白等手法,贯串全部作品。当然这种影响不是西方现代派戏剧的重复,而是带给郭剧以富有时代气息的审美思维方式和新的戏剧表现手法。还有曹禺戏剧和奥尼尔戏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曹禺受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影响,特别是奥尼尔戏剧的影响之大,连曹禺本人也是承认的。曹禺笔下的繁漪和奥尼尔笔下的爱碧,有着某种内在联系。奥尼尔的《琼斯皇》和曹禺的《原野》在形式上也有类似的相近,这种渗透和借鉴,显然是受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影响。
五十年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导演理论体系的引进,对我国戏剧界影响之大波及了戏曲。那些有背景的权威人士,几乎想用斯坦尼来改造中国戏剧,认为老大哥的东西,不会有错。学院派们也跟着鼓噪,于是后来就有了全面在剧团实行以编导为中心的新体制,其中也包括戏改后的戏曲剧团。而编导制在戏曲剧团确立的、坚持的又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绝然不同的体系方法,于是戏曲剧团被搅和起来,挂牌的名角儿、授徒有方的老艺人,作用降低了,演出业务交给了编导,编导又依仗斯坦尼理论说了算。在三并举政策的贯彻中,除传统戏外,出现了多种变种,但都未能超越前人的艺术影响。于是折腾来折腾去,又倒过来搞什么“戏曲化”之类,结果弄得众人无所适从。当时是在“百花齐放”的条件下,允许这么干,也就无所谓能不能。今天看来,这种影响仍然很难说清它对在那里,又错在那里。
我在表述这个观点的同时,肯定有人认为以上所指不准确,因为话剧、歌剧正是在斯坦尼理论引进之后,才得以发展。其表导演理论的确立,都是学习借鉴的结果。我们新一代戏剧工作者的成长,不能抹杀斯坦尼的影响。是的,我同意这个看法。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另外一面。那些派到戏曲剧团来的编剧、导演,大多是学院进修或毕业的,在他们的头脑里,斯坦尼的影响远远超过戏曲艺人的影响。正是通过这批所谓行家的搅局,把不同体系的艺术方法塞了进来,代替了戏曲的写意性、综合性。虽然新编历史剧和戏曲现代戏的教育作用,及其显著成绩,有目共睹,也值得肯定,但单一的编演方式,唯主题思想、唯人物情节、唯体验才能上台表演的强调,却排斥舞台技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并使人产生错觉,以为戏曲与话剧加唱也就一步之遥。从此,戏曲表演少了一条腿,有无绝活不重要了,武功练不练无所谓了,就连起早喊嗓的,也怕吵醒了别人,……老艺人那一套不科学用不上,就算用了也格格不入。只要懂了斯坦尼,知道怎么演就行。……这难道不也是事实吗?
近年布莱希特的理论体系,对我国现阶段的戏剧创作,产生较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话剧创作的影响。1979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上演的《伽利略传》,长演不衰,还有《高加索灰阑记》、《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等的演出,使我国观众大开眼界,使我国戏剧界认识到除了斯坦尼的写法和演法之外.还有另一种新鲜的写法和演法。事隔不久,从《陈毅市长》、《血总是热的》、《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阿Q正传》、《周郎拜帅》、《魔方》等的出现来看,不能不说是这种介绍和影响的结果。
荒诞川剧《潘金莲》的出现,是我国戏曲借鉴西方现代派戏剧的突出例子。按照魏明伦的说法,戏中有布莱希特的间离,有艾略特的象征,有加西亚·马尔克思的魔幻,还有比较美学,交叉科学。在运用“荒诞”形式上是“大异小同”,异在观念,同在手法。真是先知者必先觉,难得有了这么个大杂烩。但群众受不了,专家也有异议,最后只好缓行。都市新淮剧《金龙与蜉蝣》,尽管融合的还是域外的结构和形式,但它十分重视淮剧的唱,淮剧大段的堆字垛板,是老演员的绝活,剧中多处给了演员表演技艺的空间,因而它的演出,基本上是成功的,能够被广大观众所接受。
国外艺术信息大量被引进的事实,有积极的一面,人们终于和外部世界有了沟通,学到了人家之长;但也有盲目的一面,那就是绝对化起来,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硬要代替我们的一切。如果从我们的戏曲表演艺术向外输出来看,那又是令人吃惊的另番景象。
比如京剧走出国门一事,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有。梅兰芳访问西欧载誉归来,成为当时中国戏曲界的特大新闻。他的大获成功,皆源于他个人的才艺:“唱”、“做”和“舞”。一个男子表演一个绝色美女,这本身就是不可思议的绝活,更不用说,他是用维肖的唱腔和柔软的肢体去表演人物。斯坦尼看后用赞赏的口吻,描述他对东方戏剧艺术的崇敬和向往;布莱希特则说,他从梅氏的表演中,看到了希望,找到了他的间离理论的源头,又说中国戏剧是一种最纯粹、最冷静的艺术。还有之前之后,日人对梅氏访问的尊崇,欢迎仪式就曾打出“艺惊四座,技压群芳”……。梅氏的演出,自然被世界认定是代表中国的戏剧体系,其艺术方法和原则,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五十年代,走出国门最受欢迎的戏,多是武功技艺特别出众的戏,如《孙悟空大闹天宫》、《虹桥赠珠》、《三岔口》等。当时的报刊记载着:“《中国京剧风靡了德国》、《孙悟空征服了整个欧洲》,……中国京剧的非凡武功,把观众的神经激活了。那些斯文严肃的西方观众,竟忘了自己是穿着大礼服来的,先是瞪大了眼晴,半张着嘴发出赞叹,继而是疯狂地鼓掌,相互点头,忽然一个观众忍耐不住发出了叫声,紧接着一群人也疯狂地叫了起来,他们什么都忘了,被中国演员的精彩表演所征服,最后居然情不自禁地用脚跺起楼板,以发泄他们内心的兴奋和愉悦。”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好看、惊险、剌激。他们在失态后也坦言说:“这是一种终身难忘的,从未有过的艺术体验。”
我国戏曲向外输出,大大超乎人们的意料,在比较之后国际国内的行家们有了新的认知,这显然是不同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京剧(戏曲)输出的机会增多。很多人见识广了,知道自已的家底,在外国人眼里有多重的份量。人们也不知是为什么,就这样找回了自信。加上洋学生专门有人来学,京剧(戏曲)好象从另一侧面看到了自身的希望。同时,外国人也慢慢懂得东方艺术是表意的,是从技艺去结构戏剧的,并非如亚里士多德的三一律,一定要加个负载而实编故事。有人说,“《十字坡》、《三岔口》,好象不是文字功夫,是口传心授。”是的,然而它又是实实在在的剧本,久演不衰的好戏。换句话说,它既是东方戏剧重表意、重技艺之所在,也是名家绝活百年不衰的根本秘诀。……由于种种原因,老一代走了,没了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没了李少春、叶盛兰、王金璐、周信芳、盖叫天,……。遗憾的是新一代没能接上来,不是他(她)们不想,而是他(她)们不能,因为好苗终须培育、耕耘、扶植、捧场、成角儿,然后才能一步一步冒出头来。可惜我们的新体制也存在着片面性,须要进一步完善,加上行家的热衷搅局,实在是耽误了太多的时间。
由此可见,信息交流对于现代人的思维影响巨大,我们需要走向世界,开拓视野,寻求支撑。但绝对不可盲目,重复那些不该犯的毛病。不要以为任何不同体系的戏剧方式都可拿来掺和或替代,因为学习借鉴不是放弃,而是为了增强我们的吞吐和容纳。这不仅是指个人能力和认识局限,还指摆脱“弱国公民无视自我”的心理纠缠。
2010-11-10
邮编:224001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文化局剧目工作室
地址:江苏省盐城市毓龙东路6号2幢205室 收件人:徐柏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