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旧话重提,有感而发。坚持俗文艺的,十分不景气,强调了一辈子,市场让给了电视剧。转过头来看雅的,雅也没法幸灾乐祸。各有各的处境,各有各的道理。不论前景如何,众生们也只能把它认做是纷争依然,各不相让,自有情趣。
关键词:雅俗纷争 两难辩题 意识流动 寻找自我
徐柏森
有人说写给下里巴人看的戏曲,就要以俗为本,不能故作高深。群众看戏要一看就懂,到嘴到肚。实践证明从杂剧到传奇,文人留下的本子,多为案头之作,而被大众看懂的,能流传下来的,并非文辞艰深,立意高远之类。因此得出结论,戏曲乃“俗人俗事之俗物,大众之唱乐也”。这种观点贯串百年,解放后更是强化了这种认识。并且指出这种俗的认定,不是庸俗的俗,而是通俗易懂的俗,还是雅俗共赏的俗,甚至说它是“唯大俗方能大雅”之俗。
我们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个理解,老老实实遵从这个定律去行事的。几代人的创作,都是以俗为本,并且写出了大量可喜的一批又一批作品。事实上这一切努力,皆可视为行之有效的举措。从一般意义上说,无可指责。更况我们现在的实际情况,也不允许轻易改变这个认定。特别是戏曲的受众,文野难分、流动多变,没有俗的认定,那是不可能确立自身地位的。
另一种看法则与此相反,认为过分强调俗的结果,必然走向以粗俗适应为主导,容易陷入俗的极端。俗本身没有统一的界标,只是相对雅而言。所谓“雅俗共赏”,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人们对某件具体作品的褒奖,没有实在的普遍意义。更不要说“唯大俗方能大雅”,实为相对而言混淆视听之论也。大凡有点判断能力者,绝不会模棱两可。俗就是俗,雅就是雅。
他们的具体指向有三点:一是社会在发展,戏曲受众在变;二是电视已普及,俗文艺遭遇竞争:三是俗雅循环的历史经验,证实了它的可变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他们主张迟变不如早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守住不变的认识,是有害的。
同时,有一种声音还在不停地催促,那就是要提高剧本的文学性、唱腔的音乐性、舞美的观赏性,并以此入手来改变现状,使戏剧向潮流靠拢,逐步为引领人们进入新视野,提供新选择。
是雅是俗,这显然是一个两难的辩题,你会觉得双方都有充足的理由。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能不能立足俗,又兼顾雅;能不能立足雅,又兼顾俗呢?我想,此问不管是那种认定,总觉得天真得有点孩子气。因为俗就是俗,雅就是雅。它们彼此被不同的受众选择着,这是没有办法调和的。要么你就为俗众写那些通俗易懂的民间唱本;要么你就专为文人雅士去写抒情的诗剧。因为你的选择至关重要,要想兼得不大可能,除非你是驾驭有术、旷世难觅的奇才。
地方戏的情况,更加特殊,写的、导的、演的、评的都受制于环境和氛围以及自身艺术眼光的蒙蔽,不可能接受突然的改变,去确立新的身份和地位。这就是现实,不可轻视的现状。因此,写曲本的要想雅起来,出精品、出大作,只能是个美好的愿景。
雅作必须有雅的土壤。在地方戏里找雅作,大多是专家看好,群众不买账的应景之作。而且不一定是雅趣十足、立即流传的品种,故而空谈精品、期盼大作的讲话,实在让人有笑不出口的滑稽感。
虽然电视剧闹腾,看的人少了,但唱本写得好一点,可以做到,首先是为要听的人而写;为了另寻出路争夺市场,雅作也许会有,那要看有多少雅士来欣赏。这就是一条铁的定律,实在含混不得。如果不懂这个起码的知识,就会闹出大笑话。
然而事情并非到此为止,另外一种声音始终不断地强化着。如果我们跳出自身所处的地域向外看,人家写的东西确实比你好时,又会动摇你先前的认识,想变一变思路和理念,渐渐地向雅靠了过去。为的是能在更大范围内,让那些外省的、北京、上海的行家们,刮目相看。这种诱惑是存在的,这种追求也是合理的,没人说你选错了什么。更况人本身就是个矛盾体,(不仅指编演,也包括受众)任何认识都有两面,既可能以俗乐为满足,也可能突发雅兴而攀升,这种意识的流动,今天明天判若两人。正因为如此,在雅俗间徘徊的众生,实在是太难了。
人就是在不断地矛盾中,在许多两难的境遇里,寻找答案,寻找起点,寻找自我。雅与俗的纠缠不是今天才有,其相容相悖的历史是个永恒的话题。怎么认定?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诠释。我觉得完全弄明白了,反会失去其诱人的魅力。总之,相信后来居上的一代代编创者们,会继续这个话题,也许他们会有新的烦恼、新的争论和新的认定。
2010-11-14
邮编:224001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文化局剧目工作室
地址:江苏省盐城市毓龙东路6号2幢205室 收件人:徐柏森
电话:0515-88300076 电子信件:xbs35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