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详 细 说 明
 
四次晋京演出  一道人生风景
——记盐城市淮剧团优秀演员王书龙
月凡
    盐城市淮剧团一级演员王书龙从事淮剧表演工作三十年,主演过近百部舞台剧,成功地塑造了《一字值千金》中的小叶发章、《奇婚记》中的田雨春、《鸡毛蒜皮》中的孔瑜、《十品村官》中的田来顺等戏剧人物形象,尤其四次晋京演出,构成了王书龙艺术人生中的一道美丽风景。
    盐城市推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淮剧《十品村官》,作为向党的十六大献礼演出剧目,已于2002年11月初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演出。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活的人物形象,清新的喜剧色彩,感人的艺术魅力,再一次征服了首都观众,赢得了戏剧专家的广泛好评。王书龙在剧中主演来顺组长,这是他付出最大、收获最多、感悟最深、塑造最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书龙之所以成功,首先是他吃透剧作家的创作意图。淮剧《十品村官》是剧作家陈明继《鸡毛蒜皮》之后的又一力作,作品浓墨重彩地刻划了农村青年田来顺立足本地、带领妇女养狐致富的这一艺术形象,主人公始终面临着徐干娘的权威不可动,李彩珠的竞争不可让,刘六妈的利益不可触,小月的爱情不可丢的种种尴尬境地,经过一系列矛盾纠葛和情感撞击,一个鲜活传神、妙趣横生的田来顺脱颖而出。对剧本的反复理解,使书龙为演好来顺角色创造了条件。其次是他熟透剧中人的性格特征。木纳内向、憨厚诚实是来顺性格的重要特征,头脑灵活、事业心强则是他最本质特征。第二场,与三年未见的同窗好友李彩珠突然相遇,一种惊诧,一种惊喜,一种惊慌油然而生,来顺失措地抓起茶杯自饮,又慌张地端起这茶杯敬人,自觉失礼,又重新倒茶。书龙根据导演的要求,艺术地处理这一细节,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收到了强烈的戏剧效果。为了找出母狐流产的原因,李彩珠的救狐加盟行动,更为刘六妈这样的人津津乐道,说三道四,加深了小月的猜疑,引起了徐干娘的大动肝火,致使来顺被停职反省,一气出走。书龙在表演中紧紧抓住来顺此时此地的性格特点,母狐流产的忧虑焦灼,被人误解的缠绵悱恻,停职反省的百感交集,出走又回的毅然举动,有心灵撞击,有矛盾爆发,有情感抒发,层次分明,又唱又舞,综合运用“四功五法”充分表现人物形象。其三是他想透剧中人的内心世界。书龙在扮演来顺角色过程中,能够做到先有“心象”,找出自己同人物的差距,然后去接近人物,研究人物的内心愿望。来顺原打算南下打工,后因讨债讨回狐狸这一偶然事件,把他推上了村民组长的位置。一开始,他毫无思想准备。当他第一次召开“留守女士”村民会议、宣传约法三章的时候,看到刘六妈外出接生不参加会议,就喊她站住,谁知刘六妈不把他放在眼里,还指手划脚地数落他:“你小时候喝过六妈的奶,难道你就忘记了吗?”会场上响起一阵妇女们的哄笑声。此时的书龙从人物的内心体验出发,既气恼,又差愧;既好笑,又尴尬。当刘六妈第二次重提“你小时侯……”,来顺毫不相让、面无羞色地大声减到:“喝过你的奶呗!”这时候的来顺木讷中见内秀,质朴中见机灵。再如月夜请彩珠一场,母狐流产,来顺与彩珠双方掂念。一路上,共同的心愿,共同的目的,共同的向往,碰撞出心灵的火花。彩珠的搂腰动作,来顺的骑车摇摆,彩珠的谈笑风生,来顺的惊慌失措,人物之间形成鲜明的对照和性格的反差。此刻,来顺的胸中涌动着一股想见又怕见,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暖流。书龙抓住人物的心态,运用紧张的眼神、夸张的形体动作,使人忍俊不禁,笑声不断。可见,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想得越清楚,越细密,越深透,越精确,联想就会越丰富,语言就会越光彩,性格就会越鲜明,形象就会越感人。这第四次晋京演出对王书龙来说,是登山望远,风光无限!怎不令他感慨万千、浮想联翩呢?……
    王书龙1958年出生于阜宁,自幼喜爱文艺,13岁那年,唱了一段“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考进了阜宁县淮剧团。刚进团,他开始先学武戏,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历尽体力之乏、筋骨之苦,终于练出了过硬的本领。他后工小生,兼演须生、老生。他演罗成,观众拍手;演吴汉,观众叫好;演王金龙,观众喝彩。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现代戏《一字值千金》中的演出,使他有了崭其头角的机会。该剧写气象员叶发章,因科研需要,持计划供应证到木材公司购买杉木,保管员金守祥为讨好领导,定要见到局长亲笔信才肯发货。恰好局长的名字也叫叶发章,由此,发生了一场喜剧性的冲突。王书龙在戏中扮演气象员,他那精彩的演技和甜润的唱腔,吸引了盐阜观众。他的唱,运气得法,字正腔圆,常常把观众带入一种新美奇异的境地。脆、绵、甜、圆、厚,是书龙唱腔的特色。1981年,阜宁县淮剧团《一字值千金》,赴京演出,引起轰动。作为剧中人的扮演者,王书龙也首次尝到了成功的喜说。从此,他被淮剧界誉为“风流俊逸一小生”。
    1985年,江苏省淮剧团现代淮剧《奇婚记》进京前,急需调换一个角色,以便录相送文化部。按照剧本的要求,这个人物不但要形体动作美,而且特别强调要把人物内在的那种深沉细腻的感情表达出来。这样的条件谁合适呢?当时团里的导演和编剧首先想到了阜宁县淮剧团的当家小生——王书龙。当他接到扮演田雨春的任务时,己凌晨一点钟。他接到《奇婚记》剧本,连读两遍,毫无倦意,又翻着小说《太阳》通读一遍,苦苦寻找剧中人的思想基点,探索剧中人的心灵。终于,他胸有成竹,满怀信心地走上排练场。当剧中的老田埂逼着田雨春喊自己的心上人为“憨婶”时,书龙先是一怔,接着将眉峰愤愤地一挑,继而眼底飘起一丝乌云,愤把目光向意中人秋萍一闪,迅即收回,然后嗫嚅着喊出:“憨……婶”,把雨春此时此地的复杂感情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出来。再如第五场“察相知,爱深恨亦深”申,雨春忍着心中的巨痛,劝说秋萍跟田大憨成亲这段戏,书龙的处理更是含蓄而准确。当他说到“憨叔他数着指头,天天巴、日日盼,你还是早点和他……成亲吧”这时候,自己哽咽了,扮演秋萍的梁国英也热泪盈眶,观众们也为之洒下同情与赞许的泪水。第二场雨春测水和秋萍浣衣时的舞蹈化身段,可以看到程式的痕迹,书龙娴熟的三个测水舞蹈化身段表演,是规范性很强的戏曲化手法,但又决不给人以生搬硬套、格格不入的陈旧之感。王书龙坚持从生活出发,把程式溶化于现代人的思想、感情、生活习惯和生活节奏之中,同时,又从现代生活中提炼了新的表演程式,使整个表演风格既是生活的,又是艺术的;既是戏曲的,又是现代的。王书龙第二次晋京利用同台演出的机会,他广承师教,向名家学习,拜名家为师,在刘少锋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书龙的舞台表演技艺日益成熟,产生了质的飞跃。
    王书龙选择了盐城市淮剧团,盐城市淮剧团选择了王书龙,是既偶然又必然。自从1992年调入盐城市淮剧团工作以来,王书龙如鱼得水,找到了施展才华的平台,找到了一个释放激情的燃烧点,找到了一个催人奋进、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1998年,王书龙全身心地投入现代戏《鸡毛蒜皮》的演出,他在剧中扮演青年大学生孔瑜,他的恋人小芸的母亲与他父亲是冤家对头,经常吵吵闹闹,令村民组长尤三伤透脑筋,也使一对热恋中的年青人苦恼不已。孔瑜和小芸积极配合尤三工作,劝说父母,终于握手言合。书龙在演出中始终抓住人物的情感做戏,尽管遭到小芸母亲的冷嘲热讽,百般阻挠,他仍一腔真情地爱着小芸,帮她规划鸡场,抢救病鸡。即使田根赠送小镜子给小芸,引起他的误会。由于书龙的表演细腻,孔瑜的误会也显得与众不同,妒嫉中含着嗔怪,醋意中含着爱意,担心中含着关心,情感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多彩。如做父亲的思想工作,既针锋相对,又和风细雨;既慷慨陈词,又分析思考;认为两家矛盾长期不解的原因,是愚昧无知造成的,感觉到向农民灌输文化最要紧,想到此顿觉肩头担子重千斤,人物的情操在思考中升华,决心毕业后要求分配回乡,建设新农村,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沉稳而不做作,朴实而不浅薄,热情而不轻浮的有志气、有文化、有抱负、有理想的当代大学生形象。1996年1月7日晚,北京工人俱乐部内观众笑声震耳,掌声雷动,盐城市淮剧团《鸡毛蒜皮》代表江苏省晋京参加’95全国戏曲现代戏交流演出获得成功,享誉京城。
    悲悲喜喜的人物走过舞台,深深浅浅的脚印刻在人生。王书龙,童年的天真,少年的幻想,青年的浪漫都化做了中年人所特有的那种老练、沉稳、求实的品格。书龙的成功,并不仅仅是他扮相的俊美,气质的儒雅,唱腔的甜润,演技的娴熟,更是来自他艰辛的磨练,执着的追求,不断的实践,勤奋的学习,正是这种强烈的创造激情和可贵的敬业精神,鞭策他塑造出一个又一个生动的艺术形象,催动他一步又一步跨上艺术殿堂的台阶,留下他一个又一个奋斗的足迹和可喜的业绩。
1981年,在淮剧《一字值千金》中饰小叶发章,该剧晋京参加1981年全国戏曲现代戏汇报演出,获优秀演出奖;
    1985年,在淮剧《奇婚记》中饰田雨春,该剧晋京参加1985年全国戏曲现代戏交流演出,获秀演出奖出奖、优秀配演奖;
    1991年——1996年,在淮剧《鸡毛蒜皮》中饰孔瑜,该剧代表江苏晋京参加1995年全国戏曲现代戏交流演出,获优秀演出奖、文化部第6届“文华”新剧目奖、中宣部第5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荣誉作品奖,因演出满500场受到文化部通报嘉奖;
    1993年,在淮剧《是是非非》中饰田根,该剧参加江苏省首届戏剧节,获优秀剧目奖、优秀表演奖;又获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首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江苏省文化厅优秀现代戏百场奖;
    1997年,在淮剧《心的承诺》中饰韦臣鸿,获第二届江苏省戏剧节新剧目奖、优秀表演奖;
1998年——2002午,在淮剧《十品村官》中饰田来顺,获第三届江苏省淮剧节优秀剧目奖、优秀表演奖;1999年获第三届江苏省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优秀表演奖;2000年7月,获江苏省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江苏省委宣传部演出超200场奖;2000年10月,参加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展演,获“六艺节”贡献奖;2002年1月,该剧演满500场,受到江苏省文化厅通报嘉奖;2002年11月,该剧晋京参加文化部庆“十六大”全国优秀剧目调演,受到首都各界观众的欢迎和好评。
    荣誉的桂冠都是用荆棘编织,成功的业绩都是用心血谱写。每一个拼搏者的背后,都有一串动人的故事。对戏曲演员来说,他们顶着艺术家的光环,过着流动性的生活,干着繁重的体力活。滴水成冰的三九天却穿着单薄的戏装在台上演出,戏一结束还要连夜过场。有时候碰到雨天道路泥泞,汽车轮子陷进淤泥开不动,就要人推着车子走。身为副团长的王书龙也和大家一样,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书龙上有年迈的双亲,下有在校读书的儿子,他带领剧团常年坚持在基层演出,家庭缺少照顾。特别是他父亲从患癌症住院到去世不到半年,这期间,因为演出忙,他只在父亲住院期间看望了一次。2000年8月下旬,正是市淮《十品村官》备战第六届中国艺术节排练最紧张的时候,一天他接到大姐从阜宁老家打来的电话,大姐在电话里哭着告诉他,说父亲不行了,叫他赶快回去。因为当时正在进行大戏合成,他是一号主角走不开,直到排练结束才赶往阜宁。父亲看到他很高兴,谈了一段时间,便催他说自己的病不要紧,要他赶快回去,千万不要误了参加艺术节的大事。书龙看到父亲脸上气色不错,精神状态还好,就准备动身回盐城。刚出家门口,父亲就把他叫住,并紧紧地拉住他的手不放,书龙对父亲说,等艺术节演出一结束,就回来好好陪陪您。父亲含着泪,点了点头什么也没说。他本以为还有弥补的机会,但他却永远失去了这样的机会,父亲在他赴南京演出前几天去世了。回家匆匆料理完父亲的后事,他就踏上了赴宁参加“六艺节”演出的征程。每当看到自己获得的一张张奖状、一本本证书、一只只奖杯,每当想起跟父亲最后一次见面拉着自己的手半天下放的情景,每当想起父亲那分明是想说什么但最终什么也没说的目光,每当想起自己身为人子,不能尽孝;身为人夫人父,不能尽心尽职,心里就感到特别的愧疚。尽管如此,他仍痴情淮剧,无怨无悔。三十年的舞台生涯毕竟使书龙学到许多,懂得许多。这就是人生的辩证——每一种获得总要付出代价,每一种失去总会提高人的心智。
    “本小之木,不能参天;源浅之水,不能流长。”王书龙对此有着深切的人生感悟。颇有书法功底的书龙,在观察生活的同时,他把视线投向了中国古代书法大师们的作品。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米芾、郑板桥……在大师们浓墨挥洒的世界里,他流连忘返,意醉神迷。一次,在与友人一起狂“侃”时,一句“三分戏内,七分戏外”的感慨,使他猛然顿悟。从此,他一改以前的学习方法,在保证演出的情况下,挤出大块时间来精读名著,博览群书。道教的超脱,儒家的修身,禅宗的悟道以及民间文学的朴实敦厚等等,书龙执著地用自己的心灵去体悟隐含其中的中国文化的哲学意蕴。如有学习机会,书龙都力求争取,他连续四年参加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举办的知名演员暑期读书班,不断“充电”,丰厚自己。凡有读书心得,演戏体会,他能勤奋练笔,先后撰写了戏剧论文《简论戏曲演员的艺术情感》、《求真、求深、求度》、《摸透底细  演活人物》、《戏曲演员要读书》在《剧论》、《戏剧信息》、《剧影月报》等报刊上发表。从艺三十年来,王书龙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特别是在现代戏创作演出中,表演细腻质朴,自然洒脱;刻划人物,传神显韵,栩栩如生;继承传统程式并不断创新,为“我”所用,为“戏”所用,形成自身独特的表演风格;在唱腔上既有扎实的传统根基,又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为推进淮剧唱腔体系的改革,做出了成功尝试,被淮剧观众誉为新派淮剧的代表人物,是目前江苏戏曲界屈指可数的优秀小生演员。
没有冬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我们企盼着王书龙百尺竿头,更上一层!
 
点击数:8044  录入时间:2009-10-16 11:47:46 打印此页】 【关闭
 
最 新 资 讯
剧 作 赏 析
理 论 研 究
艺 术 成 就
戏 剧 杂 谈
新 剧 本 通 稿
艺 术 档 案
剧 作 家 风 采
散 文 随 笔
《盐城戏剧》
访 客 留 言
联 系 我 们
 
     首 页  |  最新资讯  |  剧作家风采  |  剧作欣赏  |  戏剧杂谈  |  散文随笔  |  访客留言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9-2010 版权所有 盐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剧目工作室(盐城市戏剧艺术研究所)
     备案号:苏ICP备12020109号-1 技术支持:盐城通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