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详 细 说 明
 
内庄外谐 味淡旨深——评淮剧《半车老师》的艺术风格

               曹瀛

  风格是创造的产物、创造的成果,是创造的过程。纵观盐城市淮剧团十几年来上演的戏曲剧目,走过了一个发展、成熟、辉煌的历程。不管是《鸡毛蒜皮》、《十品村官》,还是刚从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载誉归来的《半车老师》,这些剧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农村题材,轻喜剧风格;这些剧目成就了一个剧作家,成就了一个艺术团体,成就了一个地方戏剧。诚如剧作家陈明创作感言:“以苏北里下河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原状人物为书写对象,表现他们的精神面貌和生存方式,这是我最得心应手的‘一亩三分地’,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肯定,也带给我收获的成就感。”现就淮剧《半车老师》的艺术风格作一些探讨:

               一

  风格即题材。剧作家风格的成熟取决于他对生活的诚实的表现。风格本身便是一个追求的过程,《半车老师》就是一个例证。这个戏最初叫《马代表进城》,是一部外来的获奖作品,由江苏省文化厅向基层剧团资助上演。因剧本水土不服,剧作家陈明对这个剧本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把原来的一个基层人大代表,和腐败官僚作正面交锋的主线,变换成一个乡村退休老教师,进城讨还捐赠款的过程;即后来的《二饼上城》,在江苏戏剧节和精品工程节目评选中崭露头角。但在参加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剧本研讨会的时候,这个剧本却遭到了众多专家的质疑,也引起了创作者的深深思考和苦苦探求。剧本中的主人公,从进城讨捐起始,到“饭店纠错”、“登门补课”、“夜审衣柜”等一系列的行为,所呈现出的只是一个乡村老师的职业行为,是一种生活的常态。这里,用得上黑格尔的一句名言:“艺术用感性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因此,使这最崇高的东西更接近自然现象,更接近我们的感觉和情感。”所谓“最崇高的东西”,可以理解为剧作家所把握的事物和生命的精神、灵魂和特征,是生活里的某些本质的方面。剧本中田半车老师的本质,只能凭借对感情形态的描绘去加以揭示。剧本愈是把这种“最崇高的东西”表现得接近于自然形象,融入实际生活之中,它就愈能为观众的感觉和情感所浸润、所笼罩。剧本在创作过程中并不单纯追求笑料的数量,更不屑于以格调不高的噱头去拼凑笑料的密度,而是从结构到人物再到环境都力求真实、朴素、自然,追求“难于置信的事物的逼真性”(巴拉兹语)。剧作家追求用最适合于自己的、最好的方式、最好的角度,来表现自己感受最深的生活。这就是后来的《半车老师》,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故事:田家湾小学的校友会上,老教师田半车号召他的学生们资助母校改善教学环境,众学生纷纷解囊捐助。他的得意门生、鸿运公司总经理焦浩运要捐赠电教室,田半车喜出望外,连忙到县城赊欠五十台电脑。可焦浩运的捐赠款却迟迟没有到位,供货商讨债无果,封了学校大门。为了不影响秋季开学,田半车受众乡亲委托,上城讨要捐款。田半车进城后,遇到了一连串意想不到的事情,使他处于讨捐“失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最终田半车以其博大的胸怀,人格的魅力,感动众学生。这样的作品,有如细密的春雨,悄悄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田,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之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感受到戏曲的韵味,体会到剧作家独有的风格魅力……

               二

  风格就是安排艺术表现手段的方法。一个剧作家能够从容地体验剧中的各个角色,是他在艺术上成熟的重要标志。淮剧《半车老师》并不过分追求人物外在的喜剧动作,而是着力于从喜剧性格自身不同侧面之间的对立以及不同喜剧性格之间的对照中挖掘笑料,从而把人物扭结在真实而深刻的喜剧冲突之中,并赋予人物以个性化、立体化的特征。剧中酒店大堂里纠正错别字这场戏,更是妙趣横生。田半车看到菜单上的“食全食美”、“鸡不可食”、“白烧美人腿”等菜名,愤然斥责菜谱篡改成语的广告辞。又指着门口的标牌,对卫鸿说:“你们看!这上面的错字,莅临的莅字应该是草字头下面一个位字,可你们却写成了草字头下面一个泣字。那就是说叫客人们哭着来吃饭了?”接着他翻开菜谱价目单说:“你们看看……你们真会发明创造啊,这菜谱怎么能用这样的成语呢!老祖宗留下来的汉学精华,被你们糟蹋成什么样子了!”当卫鸿还不以然的时候,田半车一针见血地指出:“你们不是用文化来赚钱,而是糟踏文化来赚钱!”发出了一个老教师振聋发聩的心声。这既符合一个乡村老师的人物性格,又真实地描绘了现实生活中俯拾皆是的“社会流行病”。面对学生焦浩运在捐赠问题上所表现出的不诚信,他让焦浩运以“诈”组词二十个。这样的戏剧动作,既有人物的智慧,又是老师的职业习惯,也只能发生在田半车身上。这种轻喜剧的风格,剧作家并没有采用误会、巧合、夸张、离奇、滑稽等手法,整个戏的喜剧性基本上来自于半车老师的性格,他的那种爱教导人、好为人师、耿直率真的性格就是在戏剧冲突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展示出来的。学生玉秀对他的大胆追求,他虽然怦然心动,但始终恪守他内心“底线”,让人体悟到淡淡的沧桑之感。最后在众学生面前的“悔过自责”,把一个底层教师的文人情怀展示得酣畅淋漓、动人心魄。全剧通过“讨捐上城”、“酒店纠错”、“登门补课”、“智审衣柜”、“深夜出走”以及最后一场的师生共唱“人字歌”等一系列的戏剧场面,把一个真实可信、可敬可爱的乡村教师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让那些曾为悲剧洒够了泪水,曾为正剧仰累了脖颈的当代淮剧观众,从喜剧的笑声中找回了生活的乐趣,获得了精神的愉悦。剧作家在对待戏剧冲突的态度上也不同于悲剧,一般是轻松愉快、乐观、风趣、幽默,有谈笑风生、睥睨一切的气度,但这并不影响剧作家对生活矛盾的严肃态度。这是一种审美取向,一种审美趣味,一种审美价值。

               三

  风格是一种情感的释放。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凝聚着强烈情感上升为审美情感的相对稳定规范。如果说,“内庄外谐”是喜剧各种样式的共同特征的话,那么,幽默的“庄”在“谐”之中藏得更深一些,更含蓄一些,更巧妙一些。从淮剧《半车老师》的艺术实践来说,剧作家不再满足创作那种直露的点题、外加的噱头、模式化的结构以及薄弱的哲学意识和苍白的审美理想的戏剧作品。于是,“味浓而旨浅”的滑稽手法为“味淡而旨深”的幽默手法所代替。剧作家开始自觉地运用幽默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审美对象,用幽默的意识来反省自己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用幽默的手法来开拓当代农村现实生活的美,并将幽默的风格贯穿在自己的戏剧作品之中。我们可以从淮剧《半车老师》中寻找人物情感的发展轨迹——

1.情感的凝聚。这里指情感表现要集中,形成焦点。第五场,一次偶然的巧合,却让田半车意外发现“出差”的焦浩运和夫人卫鸿出现在自己的套房里。为了掩饰谎言,卫鸿居然将丈夫藏进衣橱。得知真相的田半车,尽管他火从心头起,气愤不已,但他仍没有忘记一个老师的职责,借机给学生补上一课。剧作家善于选择人物情感处于饱和状态的瞬间加以表现,使人物情感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审衣柜”, 既有《三叉口》的机趣,又有《柜中缘》的情致;既是传统戏曲的继承,又是现代淮剧的创新。

2.情感的真挚。何为真挚?真诚恳切。在这里是一种心灵的契约,一种命运的牵手,一种人生的承诺。半车与玉秀的情感,刻划细腻,富有层次,既有师生之情,又有牛犊之恋。田半车对玉秀充满感恩、充满感情的表白,顾虑自身因素,只好“揣着明白装糊涂”;当玉秀拿出十年前老师资助她生活的十张五元人民币时,看到四角磨损的信封,依然完好的纸币,田半车终于打开尘封已久的情感闸门……让观众陶醉他们“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美好怀念,分享他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情祝福。

3.情感的深沉。作品的情感内容必须人生的至性至情,要表现深刻的人生体验,赋予比较深邃的思想内涵。最后一场戏,田半车不是带着讨捐成功、凯旋归来的喜悦,而是屡遭挫败、狼狈不堪地回到村里。人格蒙辱的痛,失望过后的悔,以致要放弃逃避,甚至于要痛下决心,揭露学生的诈捐行径,把主人公的心灵撕裂展示到极致。最终以他的宽容和善良,打动了自己的学生,由此唤醒观众那令人怀念又无法复制的“干净、纯真”的童年记忆。而最初关于“诚信”这一题旨并未消解,反衬出师生之间那种追忆逝水年华的人生况味。观众从他的一段回忆往事的道白,一首悔过自责的唱词,一篇小学课文的朗诵中,看到了学生童年欢乐的向往,领略了“自已错误自改正”的胸怀,寄托了师生《秋天来了》的希望——无论童年离得多远,它都是一颗被岁月掩盖的珍珠。一个人只要不被邪恶贪欲吞噬,他只要拨开岁月的积尘,就会跃动起一颗无邪的童心!

可见,剧作家在淮剧《半车老师》中,力求强化轻喜剧的哲学意识,使人透过笑的帷幕窥见社会生活中某种普遍的社会心态,深化人对自身某种弱点的思考,悟及某种人生的哲理。同时,剧作家又力图将这种哲理用轻喜剧的方式深深地埋藏起来,让观赏者通过比较深入的思索领受发现的乐趣,发出幽默所特有的“会心的微笑”。

点击数:6330  录入时间:2014-10-30 打印此页】 【关闭
 
最 新 资 讯
剧 作 赏 析
理 论 研 究
艺 术 成 就
戏 剧 杂 谈
新 剧 本 通 稿
艺 术 档 案
剧 作 家 风 采
散 文 随 笔
《盐城戏剧》
访 客 留 言
联 系 我 们
 
     首 页  |  最新资讯  |  剧作家风采  |  剧作欣赏  |  戏剧杂谈  |  散文随笔  |  访客留言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9-2010 版权所有 盐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剧目工作室(盐城市戏剧艺术研究所)
     备案号:苏ICP备12020109号-1 技术支持:盐城通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