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详 细 说 明
 
我市作者省以上刊物发表戏剧文章(1979年—2022年)

1979年

盐城地区董辉、栾正弟撰写的创作谈《我们是怎样创作〈乔迁之喜〉的》发表于1979年《江苏戏剧丛刊》。

 

1980年

省淮剧团邓小秋撰写的文章《现代戏也要有“绝活” 》发表于《人民戏剧》1980年第4期;《听得见的心里话》发表于《上海戏剧》1980年第5期。

省淮剧团张铨撰写的文章《淮剧的历史和它的唱腔》发表于《江苏戏曲》1980年第4期。

 

1981年

省淮剧团邓小秋撰写的文章《没有剧本就没有演员》发表于《剧本》1981年第12期。

射阳县裴艺元撰写的文章《反映农民生活的现代戏何其少》发表于《江苏戏剧》1981年第5期。

 

1982年

射阳县戴玉升撰写的文章《淮剧〈打碗记〉中的(老淮调)》发表于《人民音乐》1982年第7期;《淮剧唱腔的历史源流》发表于《江苏戏剧》1982年第9期。

盐城地区姜邦彦撰写的创作谈《关于〈打碗记〉的写作》发表于《剧本》1982年第7期。

盐城地区姜邦彦、乐民撰写的文章《一点感受》发表于《江苏戏剧》1982年第8期。

 

1983年

      省淮研会张铨撰写的文章《淮剧(江淮戏)》收入1983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  戏曲·曲艺卷》。

射阳县戴玉升撰写的文章《淮剧唱腔的曲式与板式》发表于《江苏戏剧》1983年第1期《大胆吸收  勇于创新——介绍张云良同志的[靠把调]》发表于《江苏戏剧》1983年第9期。

      射阳县戴玉升与鲁艺司宏钟撰写的文章《杨金花淮剧唱腔学习札记》发表于《江苏戏剧》1983年第5期。

      省淮剧团栾正第撰写的文章《业精于勤——介绍省淮青年演员王宗珍》发表于《江苏戏剧》1983年第10期。

      由市文化局、上海淮剧团、省淮剧团主编,王健民、张铨、卞怀远执笔的《江苏剧种》第1辑——《淮剧》由江苏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编印。

      市剧目室刘云撰写的文章《清水出芙蓉——〈第七个新娘〉观后》发表于《江苏戏剧丛刊》1983年第8期。

 

1984年

    射阳县戴玉升撰写的文章《再谈继承与创新》发表于《人民音乐》1984年第5期《淮剧唱腔的调式类型》发表于《江苏戏剧》1984年第1期《戏曲男腔小议》发表于《江苏戏剧》1984年第11期。

省淮剧团撰写的文章《多编多演人民喜爱的现代戏》、省淮剧团邓小秋撰写的《让艺术形式更好地为塑造新人形象服务——略谈小淮剧〈打碗记〉在尝试运用戏曲化方面的得与失》分别发表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刊》1984年第3期。

    射阳县戴玉升与市文化局彭正礼、省淮剧团刘少峰、吴寄尘撰写的文章《谈淮剧唱腔的继承与创新》发表于《河南戏曲艺术》1984年第3期。

    射阳县戴玉升与省淮剧团居乐撰写的文章《“〈赠塔〉[拉调]”流行苏北》发表于《江苏戏剧》1984年第4期。

    省淮剧团乐民撰写的文章《写群众关心的事  写我们熟悉的人》发表于《江苏戏剧丛刊》1984年第5期。

    省淮剧团刘少峰撰写的文章《从淮剧发展中想到的——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发表于《江苏戏剧》1984年第10期。

省淮剧团邓小秋撰写的文章《试谈淮剧武戏的兴起及源流》发表于《江苏戏剧》1984年第11期。

 

1985年

省淮剧团邓小秋撰写的文章《现代戏表演艺术的形式美》发表于《戏曲研究》1985年第17辑;《戏曲现代戏形式美的探求》发表于《地方戏艺术》1985年第1期;《从“搭架子”看“六人三对面”——淮剧早期表演形式艺术手段一斑》发表于《江苏戏剧》1985年第3期;《两种戏剧观的选择》发表于《当代戏剧》1985年第7期;《艺术领域没有珠穆朗玛峰》发表于《当代戏剧》1985年第8期;《略谈淮剧的“野”性》发表于《地方戏艺术》1985年第3期。

      射阳县贺寿光撰写的文章《一个“臭皮匠”的自说自话》发表于《地方戏艺术》1985年第2期。

      省淮剧团王苏军与射阳县戴玉升撰写的文章《谈〈奇婚记〉的音乐创作》发表于《江苏戏剧丛刊》1985年12期。

      射阳县戴玉升与省淮剧团王苏军、刘华明撰写的文章《争取时代特色与剧种风格的统一——淮剧〈奇婚记〉的音乐设计》射阳县贺寿光、徐恒斌、宋泽夫、与省淮剧团夏鹰撰写的文章《于挚爱中抒情》市歌舞团张马力撰写的文章《努力塑造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谈著名淮剧演员刘少峰的表演》射阳县谢阳撰写的文章《于细腻处理中求真情实感——谈青年演员梁国英的艺术追求》分别发表于《剧影月报》1985年特刊。

      省淮剧团夏鹰撰写的文章《现代戏表导演戏曲化十则》发表于《戏曲现代戏导演表演艺术论文集》。

 

1986年

省淮剧团刘华明撰写的文章《深入挖掘、大胆表现》发表于《人民音乐》1986年第2期。

市剧目室徐柏森撰写的文章《入情入理  通俗准确——谈淮剧现代戏〈奇婚记〉唱词写作》发表于《剧影月报》1986年第3期。

射阳县贺寿光撰写的文章《编剧需要“假使”》发表于《新剧本》1986年第2期。

    射阳县贺寿光、徐恒斌、宋泽夫撰写的文章《寄一腔真情  写几个活人》发表于《剧影月报》1986年第9期。

    市剧目室王沂撰写的文章《努力探索心理结构的奥妙——关于戏曲人物塑造的思考》发表于《剧影月报》1986年第10期。

    省淮剧团邓小秋撰写的文章《人物·风格·真实》发表于1986年5月出版的《喜剧论文集》;《通俗戏剧的生命力》发表于《地方戏艺术》1986年第3期;《中国戏曲的时空意识》发表于《文艺理论家》1986年第2期。

    省淮剧团夏鹰撰写的文章《现代喜剧的实质》发表于1986年5月出版的《喜剧论文集》。

 

1987年

    省淮剧团邓小秋撰写的文章《地方戏与民俗学》发表于《地方戏艺术》1987年第2期;《从淮剧〈女审〉谈起》发表于《中华戏曲》1987年第4辑;《略谈〈秦香莲〉的衍变》发表于《中华戏曲》1987年第7辑;《编写〈关羽认妻〉的一些思考》发表于《戏剧文学信息》1987年特刊;《戏曲节奏与生活节奏》发表于《电视与戏剧》1987年第6期;《“二次花雅之争”浅说》发表于《电视与戏曲》1987年第10期;《漫谈淮剧界知识结构的更新》发表于《剧影月报》1987年第9期。

    市剧目室曹瀛撰写的文章《“让我们多样化吧!”——观〈白痴皇帝〉的题外话》发表于《当代戏剧》1987年第3期。

市剧目室姜邦彦撰写的文章《淮剧的剧目创新和它的观众口味》发表于《剧影月报》1987年第9期。

    射阳县贺寿光撰写的文章《说“淮味”》、 市剧目室徐柏森撰写的文章《评淮剧的创作意识及其审美个性的表现》、省淮研会张铨撰写的文章《淮剧音乐发展断想》分别发表于《剧影月报》1987年第10——11期。

市文化局彭正礼撰写的文章《淮剧的希望在于革新》省淮剧团夏鹰撰写的文章《必须坚持剧种特点》市剧目室谈秉亚撰写的文章《搞活淮剧理论及其他》分别发表于《剧影月报》1987年第12期。

响水县孙茂廷撰写的文章《生活的反思》发表于《江苏戏剧丛刊》1987年第二期。

 

1988年

射阳县戴玉升与鲁艺司宏钟撰写的文章《从时代特色与剧种风格谈起》发表于《人民音乐》1988年第3期。

射阳县贺寿光撰写的文章《戏曲艺术的反作用效应》发表于《艺术百家》1988年第2期。

    省淮剧团邓小秋撰写的文章《现代戏曲创作与戏曲艺术特征》发表于《四川戏剧》1988年第1期;《淮剧的“东西路”与“南北派”》发表于《艺术百家》1988年第2期;《地方戏演员的气质》发表于《地方戏艺术》1988年第2期;《浅论戏曲中歌舞与故事的位置》发表于《安徽新戏》1988年第4期。

    市文化局何亚雩撰写的文章《促进淮剧艺术振兴的几点建议》发表于《剧影月报》1988年第2期。

    省淮剧团乐民撰写的文章《创新与继承——剖析〈奇婚记〉舞美设计的得与失》发表于《中国戏曲现代研究会1988年年会论文》。

    省淮剧团张云良撰写的文章《投身艺坛五十春》发表于《剧影月报》1988年第4、5、6期。

滨海县徐彩魁撰写的文章《“动于衷而形于外”的体会》发表于《剧影月报》1988年第5期。

市文化局曹瀛撰写的文章《展示淮剧精英 发挥戏曲优势》发表于《江苏演出报》1988年第10期。

市戏校谈秉亚撰写的文章《小议剧作家与艺术表演团体的关系》发表于《安徽新戏》1988年第6期。

 

1989年

    省淮剧团邓小秋撰写的文章《现代戏曲舞台美术的立足点》发表于《当代艺术》1989年第1期;《戏曲人物内在世界的外化》发表于《地方戏艺术》1989年第1期;《剧诗与民歌》发表于《福建戏剧》1989年第2期;《淮剧“花派”琴师居乐》发表于《剧影月报》1989年第2期;《戏曲作家与文学剧本》发表于《剧影月报》1989年第6期;《浅谈“一桌二椅”的实质》发表于《四川戏剧》1989年第5期;《京淮同台“皮夹可”》发表于《上海滩》1989年第7期;《“戏”与“剧”的取舍》发表于《江苏戏剧丛刊》1989年第4期。

市文化局曹瀛撰写的文章《灵魂的袒露  人格的展现——淮剧〈人生在世〉人物形象简析》发表于《江苏演出报》1989年第2期《百家衣与模式化》发表于《当代戏剧》1989年第4期

市文联严锋撰写的文章《阿英与盐阜地区的戏剧活动》发表于《剧影月报》1989年第4期。

 

1990年

射阳县贺寿光撰写的文章《群体效应与区域风格》发表于《艺术百家》1990年第1期。

    省淮剧团邓小秋撰写的文章《淮剧是吸吮京剧奶汁长大的》发表于《戏曲研究》1990年第33辑;《“娱乐戏”与娱乐功能》发表于《艺术与时代》1990年第4期。

市文化局何亚雩与省淮研会张铨撰写的文章《徽剧和淮剧的历史渊源》发表于《艺术百家》1990年第3期。

市剧目室姜邦彦撰写的文章《鱼儿离不开水》发表于《新剧本》1990年第2期。

市剧目室徐柏森撰写的文章《盐城市十年现代戏创作回顾》发表于《江苏谈艺录》论文集和《剧影月报》1990年第3期。

省淮研会张铨撰写的文章《戏曲音乐表现现代生活所面临的课题》发表于《剧影月报》1990年第5期。

    建湖县王友理撰写的文章《论程式选择在现代戏曲中的不断实现——从导演角度看程式的规范与自由》发表于《剧影月报》1990年第6期。

    市文化局曹瀛撰写的文章《漪涟集》发表于《艺术与时代》1990年第2;戏剧论文《珍珠的启示》、《小品不小》发表于《剧影月报》1990年第7期。

省淮剧团梁国英撰写的文章《浅谈传统戏曲表演程式与现代生活方式》发表于《剧影月报》1990年第11、12期。

   

 1991年

    射阳县贺寿光撰写的文章《戏曲艺术的结合部及其结合的艺术

发表于《艺术百家》1991年第2期。

    省淮剧团邓小秋撰写的文章《“里下河徽班”与“南派京剧”》发表于《上海艺术家》1991年第1期;《中国戏曲的“摹仿”与“传神”》发表于《艺术百家》1991年第1期;《徽剧的衰微与淮剧的崛起》发表于《剧影月报》1991年第5期;《梆子流传在苏北的衍变》发表于《中华戏曲》1991年第11辑;《技与艺》发表于《剧影月报》1991年第7期;《现代戏与舞蹈美》发表于《剧影月报》1991年第11期。

    郊区蔡清高、程明新、蒋宏贵撰写的文章《谈淮剧〈鸡毛蒜皮〉》发表于《剧影月报》1991年第9期。

    郊区蒋宏贵撰写的文章《淮剧〈鸡毛蒜皮〉导演札记》发表于《江苏戏剧丛刊》1991年第1期。

 

1992年

    省淮研会张铨撰写的文章《面向未来,向更高的层次开拓》发表于《艺术百家》1992年第3期《对淮剧音乐改革的再认识》发表于《剧影月报》1992年第2期。

省淮剧团邓小秋撰写的文章《里下河徽班发展始末初探》发表于《艺术百家》1992年第3期《淮扬可以合流》发表于《剧影月报》1992年第3期;《现代戏与变形美》发表于《艺术与时代》1992年第3期;《“乱弹”与“杂交”》发表于《当代戏剧》1992年第3期。

鲁艺严以健撰写的文章《里下河草台及草台艺术琐谈》发表于《艺术百家》1992年第3期。

    市文化局卞怀远撰写的文章《把戏剧还给人民群众》发表于《艺术百家》1992年第3期。

市剧目室徐柏森撰写的《戏曲发展的阶段形态和内外关系》发表于《艺术百家》1992年第3期《淮剧兴衰谈》发表于《剧影月报》1992年第7期。

  市文化局曹瀛撰写的戏剧论文《摭谈艺术眼光》发表于《剧影月报》1992年第3期;《模仿与借鉴》发表于《剧影月报》1992年第7期。

  市剧目室谈秉亚撰写的文章《新剧作研讨会的思考——盐城戏剧走向初探》发表于《剧影月报》1992年第2期;《唱不死的马秀英》发表于《剧影月报》1992年第3期。

省淮剧团梁国英撰写的文章《热爱我心中的艺术》发表于《剧影月报》1992年第6期。

  响水县孙茂廷撰写的文章《纯朴自然  浑如天成》发表于《剧影月报》1992年第11期。

 

1993年

    射阳县戴玉升与鲁艺司宏钟撰写的文章《戏曲音乐漫谈议》发表于《艺术百家》1993年第1期。

省淮剧团邓小秋撰写的文章《戏曲演员的生存形态》发表于《安徽新戏》1993年第5期。

 

1994年

射阳县贺寿光撰写的文章《师徒首先要同》发表于《戏曲艺术》1994年第1期;剧评《流淌着忧患意识的历史之河——评殷红坚的四部历史故事剧》发表于《江苏戏剧丛刊》1994年第 1期。

省淮剧团邓小秋撰写的文章《“里下河”与“抗嘉湖”》发表于《戏曲艺术》1994年第3期;论文《“舞台戏曲”与“电视戏曲”》发表于《剧影月报》1994年第 8期。

市剧目室徐柏森撰写的论文《戏曲与电视联姻之我见》发表于《剧影月报》1994年第 4期《营造自己的小气候》发表于《剧影月报》1994年第8期。

    市剧目室曹瀛撰写的论文《戏曲电视剧美学特征初探》发表于《剧影月报》1994年第 5期文章《园林与小品》发表于《剧影月报》1994年第 10期文章《珍珠的启示》编入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翠薇集》一书论文《市场经济与剧团改革》发表于《民族艺林》1994年第 3期文章《三说小品》发表于《当代戏剧》1994年第 6期。

    市淮剧团蒋宏贵撰写的文章《戏曲精品意识之浅见》发表于《剧影月报》1994年第 9期。

市戏研所范玉媛撰写的文章《梅馆忆昔》, 发表于《剧影月报》1994年第 9期。

 

1995年

    市人大丁和根撰写的论文《论地方戏的地域和超地域——为观照戏曲命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市剧目室徐柏森撰写的论文《论当前戏曲行为中三个特殊关系》、省淮剧艺术研究会张铨撰写的论文《戏曲音乐创新的多种可能性》、市戏研所范玉媛撰写的论文《浅谈戏曲的唱念》、市剧目室曹瀛撰写的论文《市场经济与剧团改革》、响水县孙茂廷撰写的论文《寻找审美结合点——戏曲创作刍议》、省淮剧团邓小秋撰写的论文《淮剧的渊源与形式》、市文化局卞怀远撰写的论文《关于盐阜根据地的戏剧运动》发表于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戏曲研究》第51 辑。

省淮剧团邓小秋撰写的文章《文化·娱乐与戏曲》发表于《艺术百家》1995年第2期;《大嗓小生纵横谈》发表于《艺术百家》1995年第4期;《中国戏曲的滞后现象》发表于《上海艺术家》1995年第6期;《梅派与海派》发表于《剧影月报》1995年第 2期《老戏何妨新编》发表于《剧影月报》1995年第 7期。

市剧目室徐柏森撰写的论文《重新估量戏曲的发生与发展》发表于《上海戏剧》1995年第 3期《论戏曲生产与剧场消费的关系》发表于《民族艺林》1995年第 1期《观众为什么不愿走进剧场——论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表于《上海艺术家》1995年第 4期。

响水县孙茂廷撰写的文章《冤家与亲家》发表于《剧影月报》1995年第 2期。

市剧目室曹瀛撰写的论文《节奏:美在力度》发表于《民族艺林》1995年第 4期《要以孩子的天真看世界》发表于《剧影月报》1995年第 9期从普希金扮演普希金说开去》发表于《塞上文谭》1995年第 4期。

市文化局何亚雩撰写的文章《从农民号子到淮剧》、省淮剧团梁国英撰写的文章《我演方大姑》分别发表于《中国电视戏曲》1995年第3期。

东台市武仲平撰写的文章《戈公振与梅兰芳访苏》发表于《剧影月报》1995年第 3期。

郊区程红撰写的文章《也谈“以情动人”》发表于《剧影月报》1995年第6期。

滨海县徐彩魁撰写的文章《戏曲脸谱的艺术流派和改革浅说》发表于《剧影月报》1995年第12期。

 

1996年

省淮剧团邓小秋撰写的文章《剧本的出路》发表于《剧本》1996年第 1期《眼光看哪里》发表于《上海戏剧》1996年第2期;《戏曲作者的生存危机》发表于《上海艺术家》1996年第2期;《苏北“香火戏”的衍变》发表于《中华戏曲》1996年第16辑;《盐阜地区的地方戏》发表于《艺术百家》1996年第4期。

市剧目室曹瀛撰写的文章《梁国英,一个自强不息的好演员》发表于《中国戏剧》1996年第 2期论文《节奏:美在力度——简论戏曲艺术的节奏》发表于《艺术广角》1996年第 1期美在莞尔微笑》发表于《跨世纪人才》1996年第3期和燕山大学报》1996年6月3日剧评《凡人不凡  小事不小——谈现代淮剧<鸡毛蒜皮>剧本创作特色》发表于文化部艺术局主办的《艺术通讯》1996年第2期。

    市剧目室徐柏森撰写的文章《地方剧种编演现代戏的三个特点》发表于《当代戏剧》1996年第5期《“唱不死”的老淮剧与“死不了”的太阳花》发表于《上海戏剧》1996年第4期。

东台市武仲平撰写的文章《无丑不成戏——丑角艺术琐谈》发表于《戏剧·戏曲研究》1996年第10期。

盐都县朱桂香撰写的文章《做生活的有心人》发表于1996年3月1日《中国演员报》。

市文化局何亚雩与市剧目室谈秉亚合作的文章《又是报春花开时——从<奇婚记>到<太阳花>》发表于《剧影月报》1996年第1期。

    市剧目室谈秉亚撰写的文章《恋情、痴情与苦情——盐城现代戏创作巡礼》发表于《剧影月报》1996年第1期。

 东台市朱正亚撰写的文章《人在文先——记青年剧作家卢冬红》、《一部很有特点的好戏——首都专家谈现代淮剧〈太阳花〉》发表于《剧影月报》1996年第1期。

省淮研会张铨撰写的文章《小议淮剧〈鸡毛蒜皮〉的音乐创作》发表于《剧影月报》1996年第2期。

省淮剧团裔小萍撰写的文章《剧团的唯一出路在于改革》发表于《剧影月报》1996年第2期;《我的艺术追求》发表于《剧影月报》1996年第4期。

盐都县蒋宏贵的文章《贴近时代  塑造人物——<鸡毛蒜皮>导演阐述》发表于《剧影月报》1996年第3期。

省淮剧团梁国英撰写的文章《我与“梅花奖”》 发表于《剧影月报》1996年第4期。

盐都县王书龙撰写的文章《求真、求深、求度》发表于《戏剧信息》1996年第9期。

 

1997年

市剧目室谈秉亚、郭粉红撰写的文章《盐城乡土戏剧续篇——从<青豆与红豆>谈起》发表于《中国戏剧》1997年第 7期。

建湖县王友理撰写的文章《谈戏曲技法的传统规范与发展创新》发表于《中国戏剧》1997年 第12期《剧影月报》1997年第 4期。

    市剧目室曹瀛撰写的论文《论审美超越与戏曲创作》发表于《艺术百家》1997年第 1期论文《创造美的瞬间》发表于《剧影月报》1997年第 2期文章《一腔赤子痴情 二十年人生追求—记江苏省滨海县北坍乡文化站站长王家良》发表于《文化月刊》1997年第 8期。

    市剧目室徐柏森撰写的文章《戏曲导演三议》发表于《当代戏剧》1997年第 1期。

省淮剧艺术研究会王咸俊与省淮剧团朱品孝撰写的文章《艺贵求真求美——现代淮剧<青豆与红豆>导演札记》、市剧目室谈秉亚、郭粉红合作的文章《一曲生气盎然的田园新歌——评现代淮剧<青豆与红豆>》分别发表于《剧影月报》1997年第 4期。

 

1998年

    建湖县王友理撰写的论文《简论田汉戏剧创作的美学追求》发表于《剧影月报》1998年第 3期。

市剧目室曹瀛撰写的论文《生活:美在发现》发表于《海南师院学报》1998年第 4期。

 

1999年

市剧目室曹瀛撰写的评论《好戏令人喜  问题发人思——观摩江苏省淮剧节有感》发表于《中国戏剧》1999年第1期文章《水的感悟》编入《世界学术文库》(华人卷)1999年第1集评论《巡礼:喜看淮剧结硕果》发表于《剧影月报》1999年第 1期论文《论审美理想与戏曲创作》发表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 1期。

    盐都县陈明撰写的论文《关于喜剧样式和文化品位的断想—<鸡毛蒜皮>创作点滴》发表于《艺术百家》1999年第4期。

大丰市徐新华撰写的文章《贵在其真》发表于《新剧本》1999年第 6期《“有趣”与“有益”》 发表于《剧影月报》1999年第1期。

大丰市吴正林撰写的文章《行大不欺客》发表于《新剧本》。

    省淮剧艺术研究会张铨撰写的论文《淮剧音乐创作的新篇章》发表于《剧影月报》1999年第 1期文章《音乐路上五十年》发表于《剧影月报》1999年第 6期。

    市剧目室徐柏森撰写的文章《也谈“戏剧与市场”》发表于《剧影月报》1999年第 6期。

 

2000年

    东台市卢冬红撰写的文章《谈<太阳花>的题材构思与人物塑造》发表于《剧影月报》2000年第 2期。

市文化局何亚雩撰写的文章《植根淮剧之乡  繁荣剧目创作》发表于《剧影月报》2000年第 3期。

市剧目室曹瀛撰写的文章《情系舞台执着追求—记滨海县淮剧团团长、二级演员曹阳》发表于《剧影月报》2000年第 3期论文《主体感知下的生命状态—关于“手”的审美联想》发表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论文《主体感知下的生命状态—关于“手”的审美联想》编入江苏省美学学会编印的《春华秋实1981—2001纪念文集》一书。

盐都县王书龙撰写的文章《摸透底细,演活人物》发表于《剧影月报》2000年第 3期

    阜宁县吴启鹏撰写的文章《小品创作面面观》发表于《剧影月报》2000年第 4期《“改革新人”析》发表于《剧影月报》2000年第 5期。

    市剧目室杨蓉撰写的论文《从传统文化视角看方大姑》发表于《剧影月报》2000年第 5期。

    省淮剧艺术研究会张铨撰写的文章《哭少峰》发表于《剧影月报》2000年第 6期。

盐都县徐志玉撰写的文章《浅谈小品的理趣之美》发表于《剧作家》2000年第 6期。

大丰市徐新华写的戏剧随笔《戏剧人生》发表于《中国剧本大市场》2000年第1期。

 

2001年

    市剧目室曹瀛撰写的论文《论剧作家的审美感悟》发表于《剧本》2001年第 6期论文《<原野>象征色彩简析》发表于《剧影月报》2001年第 2期论文《论剧作家的审美感悟》编入江苏省美学学会编印的《探索美与艺术》一书。

阜宁县刘伯强撰写的文章《小淮剧<画像>音乐创作札记》、盐都县王书龙撰写的文章《戏曲演员要读书》分别发表于《剧影月报》2001年第 3期。

    市剧目室徐柏森撰写的文章《戏剧批评之我见》发表于《剧影月报》2001年第 4期。

    市剧目室孙茂廷撰写的论文《折子戏与剧本创作》发表于《剧影月报》2001年第5期。

    省淮剧团邓小秋撰写的文章《与国际接轨》发表于《当代戏剧》2001年第6期。

    大丰市徐新华撰写的文章《为劳动者而歌》发表于《上海戏剧》2001年第9期。

大丰市吴正林撰写的论文《人本的回归》、《戏曲“冲突律”之我见》编入时代出版社出版的《十字河流向未来》一书。

 

2002年

    市剧目室孙茂廷撰写的剧评《亦庄亦谐  如诗如画——看淮剧<十品村官>》发表于《文艺报》2002年11月14日论文《戏剧创作应注重信息量》发表于《剧影月报》2002年第4期。

    省淮剧艺术研究会张铨撰写的论文《试论戏曲音乐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及其导向性》发表于《艺术百家》2002年第2期。

市剧目室曹瀛撰写的论文《论戏曲细节的美学功能》发表于《艺术百家》2002年第3期文章《话说审美》发表于《剧影月报》2002年第2期。

盐都县王雷撰写的文章《漫谈戏曲演员的创作灵感》发表于《剧影月报》2002年第6期。

东台市武仲平撰写的文章《十戏九有马》发表于《四川戏剧》2002年第2期。

 

2003年

市剧目室曹瀛撰写的剧评《“恋乡情结”与<十品村官>》发表于《中国戏剧》2003年第2期文章(笔名:月凡)《四次晋京演出  一道人生风景—记江苏省盐城市淮剧团优秀演员王书龙》发表于《中国戏剧》2003年第2期剧评《<十品村官> 的“恋乡情结”》发表于《剧影月报》2003年第1期剧评《淮剧〈蓝齐格格〉评析》发表于《剧影月报》2003年第3期。

省淮剧艺术研究会张铨撰写的文章《第四届省淮剧节音乐创作述评》、市文化局何亚雩撰写的文章《盐城有个邱锡俊》、大丰市韦伟撰写的文章《我写<临时爸爸>》、大丰市徐新华撰写的文章《永远的琴声》、东台市卢冬红撰写的文章《生活的馈赠》分别发表于《剧影月报》2003年第3期。

盐都县王雷撰写的文章《淮剧小生的程式表演》发表于《剧影月报》2003年第3期。

市剧目室杨蓉撰写的论文《从<蓝齐格格>看淮剧的创新》、大丰市陶然撰写的文章《金粉渐欲迷人眼——电视剧<金粉世家>观后》分别发表于《剧影月报》2003年第 5期。

 

2004年

    省淮剧艺术研究会张铨撰写的文章《又闻淮坛梅花香》发表于《中国戏剧》2004年第 4期论文《论淮剧陈派唱腔的艺术特色》发表于《艺术百家》2004第 3期。

    市剧目室徐柏森撰写的文章《感慨都市新淮剧》发表于《中国戏剧》2004年第 7期。

    省淮剧团邓小秋撰写的文章《赶快将剧团卖掉》发表于《中国戏剧》2004年第 11期。

    市剧目室杨蓉撰写的论文《“普罗米修斯盗火”与“精卫填海”—<榆树下的欲望>和<晋宫寒月>之比较》发表于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戏曲研究》第64辑。

市文化局何亚雩撰写的论文《“西宫词”及其曲调》发表于《剧影月报》2004年第 1期。

    滨海县曹阳撰写的文章《载歌载舞 求新求美》发表于《剧影月报》2004年第 2期。

    市剧目室周寒夜撰写的剧评《淮剧<蓝齐格格>中李光地的人物塑造》、盐都区王雷撰写的文章《淮剧演唱方法浅识》分别发表于《剧影月报》2004年第 3期。

市剧目室曹瀛撰写的论文《从<十品村官>看“盐淮现象”》、市剧目室孙茂廷撰写的文章《“三小戏”的得与失》、市文化局何亚雩撰写的文章《淮剧艺术博物馆构想》分别发表于《剧影月报》2004年第 5期。

 

2005年

    东台市卢冬红撰写的文章《生活的馈赠》发表于《剧本》2005年第 10期。

    市剧目室曹瀛撰写的论文《邓小平文艺思想与盐城戏剧创作初探》编入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文艺思想研究论集》一书评论《寓理于情以情感人—淮剧<太阳花>主演梁国英成功塑造方大姑》发表于《江苏文化周讯》2005年8月25日论文《重读经典—试论莎士比亚戏剧的审美特征》发表于四川外语学院《英语研究》2005年第 3期。

    盐都区陈明撰写的文章《<十品村官>:坚持走自己的路》发表于《剧影月报》2005年第 1期。

市文化局何亚雩撰写的文章《也谈戏剧节奏》发表于《剧影月报》2005年第 4期论文《主题—文学剧本的灵魂》发表于《剧影月报》2005年第 5期。

盐都区张学宏撰写的文章《三弦与淮剧音乐伴奏发表于《剧影月报》2005年第 5期。

 

    滨海县贾成立撰写的论文《谈音响效果在演出中的作用》发表于《剧作家》2005年第 1期。

市剧目室周寒夜撰写的论文《e时代的中国传统文化》发表于《文化新世纪》2005年冬月号。

大丰市姜华撰写的戏剧随笔《南大的风景》发表于《江苏剧目通讯》。

 

2006年

    市文化局何亚雩撰写的论文《读陈瘦竹先生<论排场戏>有感》发表于《中国戏剧》2006年第3期文章《淮剧应是江苏的最具代表性的剧种》发表于《剧影月报》2006年第 2期文章《“唱不死的老淮剧”辨析》发表于《剧影月报》2006年第 5期。

    省淮剧团邓小秋撰写的文章《外因与内因——扶持基层剧团的几点设想》发表于《中国戏剧》2006年第 10期《戏曲界的“版权意识”》发表于《剧本》2006年第10期《江苏戏曲的定位琐议》发表于《剧影月报》2006年第 4期。

    省淮剧艺术研究会曹瀛撰写的美学论文《美玉杂于顽石  明珠出于老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美学思想初探》发表于《东方美学》2006年总第10期剧评《一曲人生的赞歌—谈淮剧<秋天的思念>中汤稚鸣形象的塑造》发表于《江苏剧目》2006年第 1期论文《剧本:淮剧振兴的根本》发表于《江苏剧目通讯》2006年2月(总第39期) 论文《“恋乡情结”与〈十品村官>》发表于《剧影月报·中国戏曲现代戏优秀保留剧目论文集》2006年专刊。

    省淮剧艺术研究会张铨撰写的文章《新的声韵  新的风采》发表于《剧影月报》2006年第 1期论文《海派艺术精神的结晶---梁伟平演唱风格探析》发表于《上海戏剧》2006年第 4期论文《淮剧与上海》发表于《上海戏剧》2006年第8期。

盐都县邵秀华撰写的文章《对编剧和导演合作关系的一点认识》发表于《剧影月报》2006年第 2期。

盐都区王磊撰写的文章《生活的启示发表于《剧影月报》2006年第 5期。

盐都区张学宏撰写的文章《三弦演奏艺术的探索发表于《剧影月报》2006年第 6

    东台市武仲平撰写的文章《戏说狗戏》发表于《上海戏剧》2006年第3期。

    市剧目室周寒夜撰写的文章《你我的春天》、建湖县杜学连撰写的文章《“源头工程”为剧本创作搭建了通往成功的平台》、省淮剧艺术研究会王咸俊撰写的文章《几多期待---淮剧<一江春水向东流>导演札记, 》、射阳县袁连成撰写的文章《总想走进你心里》发表于《江苏剧目通讯》2006年2月(总第39期) 。

    盐都区陈明撰写的论文《努力打造艺术精品坚持服务基层群众》发表于《剧影月报·中国戏曲现代戏优秀保留剧目论文集》2006年专刊。

盐都区陈明撰写的论文《关于喜剧样式和文化品位的断想》、市剧目室杨蓉撰写的论文《从中西方文化心理差异浅析中国戏剧的大团圆结局》、市剧目室周寒夜撰写的论文《试论曹禺剧作中的女性形象》、盐都区邵秀华撰写的论文《我所认识的现代戏曲》、建湖县肖公章撰写的论文《从两个手艺人的角顶到一种民族精神的凸显》、大丰市姜华撰写的艺谈《如水女人》发表于《剧影月报·编导研究生班论文集》2006年专刊。

盐都区李阜生撰写的文章《漫谈戏剧小品的创作与表演》发表于《剧影月报》278期

 

2007年

    滨海县曹阳撰写的文章《<神韵金陵>中灯光的时空切换作用》发表于《剧影月报》2007年第 1期。

    市文联蒋婉求撰写的论文《老庄哲学音乐观初探》发表于《剧影月报》2007年第 3期。

    东台市卢冬红撰写的文章《十年谋一戏感想点滴》、市剧目室周寒夜撰写的论文《论艺术创作中空白的作用》发表于《剧影月报》2007年第 4期。

    盐都区刘旭撰写的文章《文化盐都的一面旗》、张学宏撰写的文章《漫谈戏曲音乐》分别发表于《剧影月报》2007年第6期。

    东台市武仲平撰写的文章《别有情趣闻的舞台“猪八戒”》、省淮剧团邓小秋撰写的论文《戏曲剧本与“知识产权”》发表于《当代戏剧》2007年第 1期。

市文化局尹秉友撰写的文章《让艺术之花更艳丽---记江苏省淮剧团总导演王咸俊》发表于《江苏文化周讯》2007年7月5日。

省淮剧研究会曹瀛撰写的美学论文《论剧作家的审美感悟》发表于《东方美学》2007年第12期

盐都区李阜生撰写的文章《独具魅力的〈鸡毛蒜皮〉》发表于《剧影月报》282期。

盐都区万桂霞撰写的文章《浅议戏曲表演的人物美》发表于《文化大视野》2007年第9卷。

 

2008年

    建湖县淮剧团孙玉华与王明撰写的文章《来自淮剧故乡的吁请》发表于《中国戏剧》2008年第 2期。

    省淮剧团邓小秋撰写的文章《“歌舞”与“故事”》发表于《剧本》2008年第 8期文章《变脸》发表于《 新民晚报》2008年 3月12日。

    盐城电视台吉蕊一撰写的文章《戏剧导演的观众情结》发表于《剧影月报》2008年第1期。

    省淮剧团盛美开撰写的文章《剧本·剧坛·剧场》发表于《剧影月报》2008年第 2期《问渠哪得清如许》发表于《剧影月报》2008年第 4期。

    市文化局何亚雩撰写的文章《徐新华:从演员到剧作家》发表于《剧影月报》2008年第 4期。

大丰市戚月华撰写的论文《论戏曲演出艺术修养》发表于《剧影月报》2008年第5期。

市剧目室孙茂廷与盐都区曾汉才撰写的剧评《马代表进城唱大戏》发表于《剧影月报》2008年第 6期。

盐都区李阜生撰写的文章《戏剧小品的创作与表演》发表于《剧影月报》283期。

盐都区万桂霞撰写的文章《戏曲艺术的写意性》发表于《剧影月报》2008年第6期。

盐都区宋道林撰写的文章《新戏品评诙谐风趣的“是是非非”》发表于《剧作家》2008年第5期。

省淮剧艺术研究会曹瀛撰写的论文《创造》编入香港金陵书社出版公司出版的《走过岁月的梦》一书。

盐都区黄道静撰写的文章《让角色在舞台上活起来》发表于《剧作家》169期。

 

2009年

省淮研会曹瀛撰写的莎士比亚研究论文《美玉杂于顽石 明珠出于老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美学思想初探》入选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第二届“新视野”杯全国文学征文获奖作品选》一书;学术论文《试论先进文化内涵》编入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文化大视野》(第11卷)。

市文化局何亚雩撰写的论文专集《冷月楼闲话》(30多万字)由中国诗词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论文《理性的呼唤—曹瀛戏剧理论研究初探》发表于《剧影月报》2009年第4期。

盐都区王磊撰写的文章《戏曲演员艺术创造的主动性发表于《剧影月报》2009年第 3期。

    省淮研会张铨撰写的论文《奔跑在江苏大地上的淮剧—建国六十周年江苏淮剧点滴回顾》发表于《剧影月报》2009年第4期;论文《根扎两淮大地  弘扬淮剧文化—对传承、发展西路淮剧的点滴思考》发表于《剧影月报》2009年第5期。

阜宁县邱锡俊撰写的论文《拓宽戏曲创作的题材领域—由李渔的戏曲“非奇不传论”引发的一点思考》发表于《剧影月报》2009年第4期;论文《“传奇特之事”并非戏曲创作唯一的出路》发表于《戏剧之家》(湖北省戏剧家协会主办)2009年第7期。

盐都区陈明撰写的文章《浅谈灯光与音乐》、《舞台灯光对舞台整体画面的控制》分别发表于《戏剧之家》2009年第3、7期。

盐都区宋道林撰写的文章《“剧艺求索”浅谈戏曲演员的“包袱”抖放》、《浅谈戏曲表演中情、理、技的运用》分别发表于《剧作家》2009年第3、4期。

盐都区万桂霞撰写的文章《用心去体验人物的情感经历》发表于《戏剧之家》2009年第4期。

盐都区葛兵撰写的文章《浅议音响效果在戏曲艺术中的运用》、《注重音响效果特点 发挥其传播优势》分别发表于《戏剧之家》2009年第9、11期。

盐都区王雷撰写的文章《戏曲程式与时代节奏》发表于《戏剧之家》2009年第9期;《舞台艺术程式化中的分场时空及特殊处理》发表于《剧作家》2009年第6期。

盐都区黄道静撰写的文章《戏曲演员如何抖包袱》、《浅谈戏剧的节奏》分别发表于《戏剧之家》105、107期。

 

2010年

      市剧目室徐柏森编写的淮剧专著《中国淮剧艺术史》、文艺理论批评专集《木白文集》第一辑、第二辑分别由光大出版社出版;淮剧专著《中国淮剧艺术史新论》由世界文献出版社出版;

      市剧目室徐柏森撰写的文章《影视制作:故事如何先行》发表于《南方电视学刊》2010年第1期;《古代教习与当今导演之比较》发表于《剧作家》2010年第2期;《从编创角度看“潜伏”的结构意识》发表于《南方电视学刊》改刊后第一期;《古代出演大戏的三类挑头人》发表于《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兰州市城市学院创办)2010年年刊;《闲话雅俗纷争》发表于《中国戏剧》2010年第12期。 

      东台市仲春梅撰写的论文《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发表于《群众天地》2010年第5期。     

      大丰市姜华撰写的戏剧论文《谈中西戏剧审美的差别》、《编剧写情漫议》、《戏曲审美趣味三探》分别发表于《戏剧之家》2010年第1期、第2期、第3期。

盐都区王雷撰写的文章《戏剧演员角色和表演》发表于《剧作家》2010年第2期。

盐都区陈晓欧撰写的文章《浅谈戏剧艺术的虚拟性》、《谈戏曲演员的创作灵感》分别发表于《戏剧之家》2010年第5、119期。

 

2011年

      盐都区陈明撰写的创作谈《自说自话〈丹凤湖畔〉》发表于《剧本》2011年第4期;创作谈《〈丹凤湖畔〉创作余墨》发表于《剧影月报》2011年第3期。

      东台市卢冬红创作、江苏省淮剧团演出的《太阳花》,盐都区陈明创作、盐城市淮剧团演出的《十品村官》,陈明创作、常州市锡剧团上演的《烟村三月》,市剧目室徐新华创作、扬州市扬剧团上演的《真假二十四小时》、《县长与老板》,省淮剧团袁连成与卞怀远创作、江苏省淮剧团演出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徐新华创作、泰州市淮剧团上演的《诺言》,陈明创作、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上演的《丹凤湖畔》,陈明与袁福荣创作、盐城市淮剧团演出的《二饼上城》,袁连成与曹阳创作、江苏省淮剧团演出的《唢呐声声》;陈明与邓小秋创作、盐城市淮剧团演出的《今夜星辰》,建湖县杜学连、赵海龙创作、建湖县淮剧团演出的《剃头匠与理发师》分别收录在《姹紫嫣红——回望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图片专辑》。

      省淮剧团陈明矿撰写的文章《十年〈太阳花〉,一朝吐芳华——回眸新版〈太阳花〉的创作过程》、盐都区张正余撰写的文章《坚持特色,创立品牌,努力打造淮剧艺术精品》、盐都区陈明撰写的文章《关注现实,关爱农民——农村题材现代戏创作断想》、市剧目室徐新华撰写的文章《与戏曲同行》、建湖县王友理撰写的文章《实施精品工程,不断出人出戏——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实践中的几点感受》、省淮剧团陈澄撰写的文章《弘扬剧种特色,打造精品剧目》分别刊登于《姹紫嫣红——回望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文论专辑》。

      市剧目室曹瀛撰写的美学论文《孤独:与美同行》编入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2010中国散文经典》;论文《审美的发现:从花大姑到苏二娥》发表于《剧影月报》2011年第4期。

市剧目室孙茂廷撰写的文章《艰难的爬坡——<马代表进城>到<二饼上城>》、省淮剧团袁连成撰写的创作谈《当精神放在人性的天平上——淮剧〈唢呐声声〉创作余墨》、省淮研会刘正阳撰写的文章《〈金字招牌〉展示省淮小戏新风采》分别发表于《剧影月报》2011年第1期。

省淮研会张铨撰写的论文《品味淮剧之美》发表于《剧影月报》2011年第2期;文章《在创新中尽显风采》发表于《剧影月报》2011年第6期。

省淮剧团邓小秋撰写的文章《民营剧团的艰难进步》、省淮研会刘正阳撰写的文章《乱世沧桑一书生》分别发表于《剧影月报》2011年第2期。

      省淮剧团王恩怀撰写的文章《形似演戏  神似演人》发表于《剧影月报》2011年第3期。

      市文广局朱振北撰写的文章《红梅领秀  百花争妍》发表于《剧影月报》2011年第4期。

市文广局王东成撰写的文章《舞台艺术需要经典》、市剧目室杨蓉撰写的剧评《于传承中创新——观淮剧〈王玉莲〉有感》分别发表于《剧影月报》2011年第6期。

东台市剧目室仲春梅撰写的文章《浅析中国戏曲的舞台呈现》发表于2011年3月《文学界》。

盐都区葛兵撰写的文章《浅谈音响效果与演员的配合》发表于《戏剧之家》2011年第2期。

盐都区宋步宏撰写的文章《简述大锣强音量与快节奏的演奏》发表于《戏剧之家》2011年第9期。

盐都区陈晓欧撰写的文章《淮剧唱腔浅谈》发表于《戏剧之家》2011年第15期。

 

2012年

      盐都区陈明撰写创作谈《主题歌诞生记》发表于《剧本》2012年11期。

市剧目室曹瀛撰写的论文《关注我们的精神家园》、市剧目室张娟撰写的文章《内心的开掘  含泪的微笑》、市剧目室程旭江撰写的文章《生活的积累是创作的源泉》、建湖县袁晓亚撰写的文章《淮剧唱词浅说》分别发表于《剧影月报》2012年4期。

      盐都区徐志玉、曾汉才、陈雁程撰写的文章《戏剧田园的耕耘者》、市剧目室程旭江撰写的文章《让戏剧成为孩子童年最好的礼物》分别发表于《剧影月报》2012年第5期。

      东台市朱正亚撰写的文章《蓦然回首——写在〈鸭鸣湖畔〉公演之后》、市剧目室杨蓉撰写的文章《关于淮剧现状与发展的一点思考》、市剧目室张娟撰写的文章《梦境在戏曲中的运用》分别发表于《剧影月报》2012年第6期。

市剧目室曹瀛撰写的戏剧论文《凡人不凡小事不小/谈现代戏〈鸡毛蒜皮〉剧本创作特色》、《关注我们的精神家园》,省淮剧团邓小秋撰写的文章《略谈淮剧的“野性”》,市文化局何亚雩撰写的文章《淮剧是江苏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何亚雩与谈秉亚撰写的文章《又是报春花开时》,市剧目室谈秉亚撰写的文章《恋情·痴情与苦情》,市剧目室徐柏森撰写的文章《“唱不死”的老淮剧与“死不了”的太阳花》,省淮研会张铨撰写的文章《寻找新方位探索新语言》分别编入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的丛书《美在盐城·论盐城》。

盐都区徐建东撰写的文章《气沉丹田贯三腔  功到自然成一家》发表于《戏剧之家》2012年第9期。

盐都区宋步宏撰写的文章《淮剧打击乐的运用》发表于《戏剧之家》2012年第10期。

盐都区颜建明撰写的文章《舞台形象塑造情感和程式技巧的关联》、《戏曲演员的“入戏”》、《对舞台艺术“动势”的几点认识》分别发表于《戏剧之家》2012年第33、140、143期。

 

2013年

市剧目室徐新华撰写的文章《我的〈小镇〉》发表于《剧本》2013年11期。

市剧目室曹瀛撰写的文章《剧作家与中国梦》发表于《江苏文化》2013年第5期;撰写的文章《与戏有缘  人生无悔——一个专业编剧人的心路历程》编入《中国散文年鉴》(2013卷)。

东台市朱正亚撰写的剧评《江南好人两张脸》发表于《上海戏剧》2013年第4期。

盐都区蒋东轩撰写的文章《她不信岁月如蚕——记国家一级编剧、剧作家徐新华》发表于《剧影月报》2013年第2期。

建湖县袁晓亚撰写的文章《休戚与共 相辅相成——谈剧作者与剧团之关系》发表于《剧作家》2013年第2期。

东台市卢冬红撰写的文章《戏剧人生·人生戏剧》发表于《剧影月报》2013年第3期。

大丰市杨柳撰写的论文《群众戏剧发展趋势刍议》发表于《剧影月报》2013年第5期。

盐都区徐建东撰写的文章《浅谈戏曲演员“包袱”的抖放》发表于《戏剧之家》2013年第2期。

盐都区颜建明撰写的文章《对戏剧舞台龙套的认识》发表于《戏剧之家》2013年第47期。


2014年

市剧目室曹瀛撰写的剧评《简论陈明“三农”题材戏曲创作的审美追求》发表于《光明日报》2014年3月22日。

市剧目室曹瀛撰写的文章《与戏有缘 人生无悔——一个专业编剧人的心路历程》入选《中国散文年鉴》(2013卷)。

市剧目室杨蓉撰写的创作谈《结缘〈三三〉》发表于《剧本》2014年第10期。

市剧目室周寒夜撰写的剧评《从肉体到灵魂的拷问——评话剧〈死无葬身之地〉》发表于《剧影月报》2014年第1期。

市剧目室徐新华撰写的文章《我来过——写在盐城市剧目工作室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发表于《剧影月报》2014年第2期。

市剧目室曹瀛撰写的剧评《震荡在心灵深处的钟声——评淮剧《小镇》剧本创作的审美观照》发表于《剧影月报》2014年第5期。

省淮剧团袁连成撰写的创作谈《让作品充盈着泥土的芳香——我的“乡村戏剧”创作散记》发表于《剧影月报》2014年第6期。


2015年

市剧目室曹瀛撰写的戏剧评论文章《震荡在心灵深处的钟声——评淮剧<小镇>剧本创作的审美观照》,发表于中国剧协《剧本》2015年第1期;中国剧协《中国戏剧》2015年第5期。

盐都区陈明撰写的创作谈《〈菜籽花开〉创作断想》发表于中国剧协《剧本》2015年第3期。



2016

     盐都区陈明撰写的创作谈《〈送你过江〉创作谈》发表于《剧本》2016年第8期。



2017年

盐都区陈明撰写的文章《让好人好事优雅起来》发表于中国剧协《剧本》第10期。

市剧目室杨蓉撰写的文章《戏外的收获——<青衣>创作点滴》发表于中国剧协《剧本》2017年第11期。

市剧目室杨蓉撰写的文章《走进“澄腔”——淮剧公主陈澄的艺术人生》发表于中国剧协《中国戏剧》2017年第8期。

市剧目室高新撰写的戏剧评论文章《浅谈京剧<赵武灵王>》发表于《中国京剧》2017年第4期。

市剧目室曹瀛所撰写的戏剧评论文章《巧贴春联 放飞梦想——简评淮海小戏<贴春联>》发表于2017年8月9日《中国文化报》。

市剧目室曹瀛撰写的戏剧评论文章《用文化涵养人们心灵——盐城市艺术展演月侧记》发表于2017年12月26日《中国文化报》。

东台市仲春梅撰写的论文《论曲艺艺术的改革创新》刊登于《艺术百家》2017年第1期。

市剧目室曹瀛撰写的戏剧评论文章《曹禺<日出>的美学特征》发表于《剧影月报》2017年第3期、《曹禺研究》2017年总第14期。

东台市仲春梅撰写的论文《戏曲进校园的意义分析》刊登于《戏剧之家》2017年第22期。



2018年

市剧目室曹瀛撰写的《新的发现 新的突破——评孙智宏四个小戏曲的艺术特色》发表于2018年总第78期《文化新世纪》。



2019年

盐都区陈明撰写的创作谈《<为你绽放>创作谈》发表于《剧本》2019年第八期。

东台市仲春梅撰写的创作谈《一个转身你不见了——大型锡剧<云水谣>创作谈》发表于《剧本》2019年第10期。

省淮研会张铨撰写的剧评《传统的声韵  时代的气息——观淮剧〈小镇〉有感》发表于《剧影月报》2019年第2期。

射阳县贺寿光撰写的创作谈《这一个朱洪武》发表于《剧影月报》2019年第2期。

盐都区曾汉才撰写的论文《戏剧创作中的“以小见大”》发表于《剧影月报》2019年第6期。

市剧目室徐新华撰写的随笔《写出你的代表作》发表于《剧影月报》2019年“江苏戏剧讲坛十周年专刊”。

市剧目室徐新华撰写的创作谈《我与小镇》发表于《江苏文艺-研究与评论》2018年第4期。

市剧目室徐新华撰写的随笔《在戏剧里重逢》发表于《四川戏剧》2019年第9期。

市剧目室杨蓉撰写的随笔《感恩身在江苏为编剧》发表于《剧影月报》2019年“江苏戏剧讲坛十周年专刊”。

市剧目室周寒夜撰写的随笔《从地方文化资源看戏剧创作——我与戏剧创作》发表于《剧影月报》2019年“江苏戏剧讲坛十周年专刊”。

市剧目室程旭江撰写的随笔《一树春华》发表于《剧影月报》2019年“江苏戏剧讲坛十周年专刊”。

市剧目室高新撰写的随笔《戏剧于我》发表于《剧影月报》2019年“江苏戏剧讲坛十周年专刊”。

东台秦朗撰写的随笔《风雪兼程,一蒿相渡》发表于《剧影月报》2019年“江苏戏剧讲坛十周年专刊”。

东台仲春梅撰写的随笔《愿我们归来仍是少年》发表于《剧影月报》2019年“江苏戏剧讲坛十周年专刊”。


2020年

市剧目室曹瀛撰写的论文《金秋结硕果 丰收又一年——2019盐渎文化艺术展演月新创舞台剧目调演述评》发表于《剧影月报》2020年第1期。

市剧目室曹瀛撰写的论文《梦想与敬畏 回眸与感悟——盐城戏剧“六个一”断想》发表于《剧影月报》2020年第2期。

      市剧目室曹瀛撰写的论文《淮剧的盛会 成果的展示——第八届江苏省淮剧艺术展演月获奖剧目概评》发表于《江苏文旅》2020年第5期、《剧影月报》2020年第6期。   

      市剧目室曹瀛剧评《来自淮剧故乡的〈谷家大事〉》发表于《中国演员》2020年第9期。


     2021年

     市剧目室徐新华撰写的创作谈《她和她的一家——评剧<革命家庭>创作感想》发表于《剧本》月刊2021年第9期。
     市剧目室杨蓉撰写的剧评《一次回味无穷的观剧体验》,发表于2021年9月16日《中国文化报》。
     市剧目室徐新华撰写的剧评《这样一种爱——<卿卿如晤>观后》发表于2021年7月18日《扬子晚报》。
     市剧目室徐新华撰写的剧评《人之为人——观舞剧<朱自清>有感》发表于2021年8月14日《扬子晚报》。
     市剧目室杨蓉撰写的剧评《身边的“小城”——观淮剧<小城>有感》发表于2021年8月28日《扬子晚报》。


     2022年


市剧目室杨蓉撰写的《跨越千年的仰望——淮剧<范公堤>创作谈》发表于中国剧协《剧本》月刊2022年第2期。

阜宁县邱文亮撰写的文章《演出个性 演活人物——饰演现代戏<十品半村官>主角牛什么的体会》发表于《剧影月报》2022年第1期。

滨海县郭小娟撰写的论文《打造曲艺剧目 赓续红色血脉——观大型曲艺剧《盐阜往事》有感》发表于《剧影月报》2022年第2期。

阜宁县邱文亮撰写的文章《续吹号声 初心不改——我演现代淮剧<田家湾的号声>中的“田半斤”》发表于《剧影月报》2022年第2期。

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虹撰写的论文《淮剧唱腔的形成、特色和艺术价值》发表于《剧影月报》2022年第3期。

滨海县郭晓娟撰写的论文《从淮剧“灵魂三部曲”现代戏创作中所得的启发》发表于《剧影月报》2022年第3期。

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虹撰写的论文《试论淮剧表演程式的传承和创新》发表于《剧影月报》2022年第5期。

盐城市淮剧团黄道静撰写的论文《在弘扬中传承 在创新中发展——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裔小萍抢救性记录工程中得到启迪》发表于《剧影月报》2022年第5期。

滨海县郭晓娟撰写的论文《扎根生活沃土 多出精品力作》发表于《剧影月报》2022年第5期。


点击数:6582  录入时间:2023-4-8 打印此页】 【关闭
 
最 新 资 讯
剧 作 赏 析
理 论 研 究
艺 术 成 就
戏 剧 杂 谈
新 剧 本 通 稿
艺 术 档 案
剧 作 家 风 采
散 文 随 笔
《盐城戏剧》
访 客 留 言
联 系 我 们
 
     首 页  |  最新资讯  |  剧作家风采  |  剧作欣赏  |  戏剧杂谈  |  散文随笔  |  访客留言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9-2010 版权所有 盐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剧目工作室(盐城市戏剧艺术研究所)
     备案号:苏ICP备12020109号-1 技术支持:盐城通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