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7年江苏省戏剧文学剧本评选”结果公布,盐城共有5部作品获奖,为全省获奖作品数量最多的市。
其中,盐城市剧目室原主任徐新华创作的现代戏曲《小城》获一等奖,盐城市剧目室高新创作的新编历史剧《不负如来不负卿》获二等奖,东台市剧目室仲春梅创作的现代戏曲《伤逝》、盐都区文化馆徐志玉创作的话剧《为钱癫狂》、大丰区新丰镇文联吴振林创作的现代戏曲《远飞的大雁》分别获得三等奖。此外,盐城市剧目室孙茂廷与宿迁剧目工作室张贵益联合创作的新编历史传奇剧《清清骆马湖》获三等奖。全省共有83件大戏作品参评,经过两轮评选,共有18部剧本获奖,其中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6个、提名奖6个。
“江苏省戏剧文学奖”是江苏省戏剧文学类的最高奖项,截至今年已经连续举办十六届,是江苏省文化厅为促进戏剧繁荣而实施的一项“艺术创作源头工程”。在历届近一百八十部获奖作品中,盐城作者作品五十余部,占比近三分之一,成绩斐然,诞生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精品剧目,如获文化部“文华大奖”的淮剧《小镇》、入选文化部2016年度戏曲剧本孵化计划第一名的淮剧《送你过江》、获第四届江苏省戏剧节新剧目奖的淮剧《蓝旗格格》、获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目奖的淮剧《剃头匠与理发师》等。
除本土出品的多部优秀剧作外,盐城作者的获奖剧本大量在市外乃至省外上演,如2016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开幕大戏,由镇江市艺术剧院上演的扬剧《花旦当家》;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安徽省黄梅剧院上演的黄梅戏《遍地月光》;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张家港市艺术中心上演的锡剧《三三》;第八届中国京剧节开幕大戏,江苏大剧院上演的京剧《青衣》;第十届中国戏剧节新剧目奖,张家港市锡剧团上演的锡剧《荒唐王爷》,以及在省内各大艺术赛事获奖的锡剧《烟村三月》、扬剧《真假24小时》、淮剧《诺言》、淮剧《鸡村蛋事》、淮海戏《乡村好人》、淮海戏《胖婶当官》等。
成熟完善的创作机制
盐城戏剧创作成绩持续领跑全省,离不开成熟完善的机制注满创作的一池活水。盐城9个县(市、区)均设有隶属于当地文化部门的剧目工作室,并配有专业编剧,保证创作工作有效开展;自1985年起,每年举办新剧本评奖活动,每年均有约三十部左右大(小)戏作品参评;每年举办全市“金菊杯”小戏、小品征稿,迄今已举办了25届,每届的参赛作品达到百余件左右。
盐城戏剧人在追寻前人脚步的基础上,“春耕、夏耘、秋收、冬储”的戏剧创作“四季歌”常唱常新。每年春季召开题材规划会,论证题材的价值和可操作性,明确创作方向;年中组织专家对剧本的提纲、初稿反复研讨,寻求切实可行的修改方案,打磨提升作品质量;秋季举办新剧本通稿活动,对新创作的剧本进行全面剖析,全市作者济济一堂,相互交流学习促进成长;冬季举办新剧目调演,下辖的9个县(市、区)均有剧目参演,为作者提供了剧本上演的平台。
以评促优的激励机制
盐城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戏剧创作。为鼓励精品生产,推动文艺创新,自2004年起设立“政府文艺奖”,表彰鼓励艺术创作中突出的作品;2013年设立500万元文化惠民和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专项资金,奖励扶持舞台艺术精品剧目的创作和推广;2015年设立“盐渎文化奖章”“盐渎文化新人奖”,对艺术创作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人才实行重奖。通过多种政策激发了剧院团及创作者的热情,催生出一大批在全国、全省具有影响力的作品。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盐城作者创作的作品超过百部获得过文化部文华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入围剧目、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国家艺术基金、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以及江苏省所有艺术赛事最高奖等殊荣。
团结合力的创作队伍
成熟的机制为盐城戏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资源保障。半个世纪以来,我市一直保持着稳定的二、三十人的专业戏剧创作队,延续着“老帮青”的良好传统,注重对年轻作者的扶持,凝聚团体力量,整合所有可利用资源,群策群力,共同发展提高,形成了良好的团队精神。
注重人才的梯队建设,是保持盐城戏剧创作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市通过招录院校毕业生,输入新鲜血液,长期培养;重点打造中青年作者,作为中坚力量,成为创作主力军;聚合老牌作者,鼓励笔耕不辍,为盐城戏剧锦上添花;通过“金菊杯”小戏、小品征稿,发掘新人,吸纳到专业队伍中。盐城市戏剧创作队伍目前年龄结构趋于合理,老中青作者梯队基本形成,尤其是九零后年轻作者在此次评奖中崭露头角,显示出盐城戏剧强劲的后力。
盐城戏剧创作用令人信服的骄人成就,无可争议的整体实力,持续发展的扎实后劲,再次彰显了戏剧创作“盐城现象”。今后,盐城戏剧人还将以拼搏进取、奋发有为的姿态,坚韧坚定、开放包容的精神,自觉担负起戏剧繁荣和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