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详 细 说 明
 
浅议戏曲的继承与创新

杨 蓉

    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是个永久性话题,早在建国之初,毛泽东就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在戏曲不景气的今天,戏曲的创新更是不断研讨和探索的课题。创新是戏曲繁荣和发展的动力,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是其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但是,中国戏曲在悠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规律,我们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不能忽略它的本质特征,不能悖离它的自身发展规律,更不能丢弃它的本体,只有在继承它的优秀传统,借鉴前人成功经验,在舞台实践基础上将戏曲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才能做到有益的创新。

    戏曲的魅力,来自思想的深刻性、戏剧的丰富性和艺术的和谐美。戏曲创新应是对此的深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代性、实践性、多样性相关联,追求当代意识与戏曲艺术美的汇合。

    回顾建国后的几十年,戏曲创新曾出现两种倾向:前期是片面强调作品的政治、思想主题性和宣传性,人物成了传声筒,舞台成了讲台;后期又突出反传统探索,追求形式的新奇,哲理的深奥,让人猜不透、看不懂,误认为不像戏的才是好戏。近年来,戏曲创新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重新探索,从文学到舞台,都在着力追求戏曲的本质特征的回归与升华,戏曲艺术魅力的开掘与张扬,这些探索对戏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从剧本创作来看,一出好戏离不开思想性和哲理性的追求,但倘若一味地追求深刻的思想、高深的哲理,而使剧目变得晦涩难懂,高深莫测,甚至人在戏中,言在戏外,同样也是不可取的。戏曲本身是一种俗文化,它产生、发展于民间,又是以流向民间而获得生命力,

    必然与人民的情感相投合、审美相融洽。因此剧目创作应追求高雅品位与通俗表现相结合,迎合观众的欣赏趣味,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使观众能看懂、看清、看透,还戏于人民。在这方面,福建的戏剧创作曾进行大胆而有意的创新。从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开始,福建的历史剧创作在全国产生很大的影响,出现了《秋声赋》、《魂断燕山》、《晋宫寒月》等一批优秀剧目,为历史剧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这些剧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追求思想内涵的深刻、情节的扑朔迷离、人物关系的错综复杂,然而观众往往也容易陷入到复杂的剧情漩涡中,冲淡了戏曲应有的观赏性。近年来福建涌现的一批杰出剧目如《江上行》、《董生与李氏》、《凤冠梦》等,情节线条简洁了,人物关系清晰了,戏剧情趣加强了,哲理意蕴加深了,观众更容易接受,因为它抓住了戏曲的艺术特征,充分展现了戏曲的魅力,回归到了戏曲的本来面目。

    鲜活的人物形象是戏曲创作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元杂剧和明清传奇的主要艺术特色。回顾优秀的传统戏,几乎每部均有富有个性的艺术形象,戏曲的特点是在戏剧性的冲突、情境和人物关系的网扣中,敞开人物胸怀,流露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引起观众共鸣,以此打动观众。因此我们的创新应是探寻通向观众的心灵之路,寻找与现代观众思想感情的相通之点,从时代、从生活中捕捉到与当代人的思想情感的共鸣点,从人民中汲取生活营养酿制成好戏,再送还人民中去,才能达到当代意识与戏曲的融合,达到真正意义的创新。

    戏曲是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戏曲的创新往往与舞台呈现形式的创新相关联。随着人们欣赏习惯的改变,审美追求的日益提高,舞台呈现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一桌二椅”式的舞台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于是,一些大投入、大制作也随之而来,舞台变得富丽堂皇,不仅写实性增加,许多高科技手段也运用进来,这自然增加了舞台的观赏性,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是虚拟的、空灵的,正是这种虚拟和空灵,突出了演员的表演,使观众能更好地欣赏演员的技艺,融入人物和剧情中去。与之相反,现代戏曲中的一些大制作往往伴随着剧情的空洞,人物的苍白,舞台的华美更是淹没了演员的表演,观众走出剧场,只剩下空空的舞台印象,这样的创新不应该提倡,它违背了戏曲的艺术特征。

    此外,戏曲舞台为了突出时代感和现代特征,还尝试将一些影视、歌舞的艺术手法融入进来,以增强观赏性,这种交融的确有利于戏曲的发展,戏曲正是在与不同的艺术形式不断交汇、融合中发展起来。但这种融合不能脱离戏曲本体与剧种特色而生硬强加,生搬硬套。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剧目把影视手法生硬地运用在舞台上,与戏曲的表现手法格格不入,甚至把戏切碎了塞进歌舞,搞得不伦不类。还有些剧种在音乐创作上融汇音乐剧、歌剧甚至流行歌曲的曲调,变得歌、曲不分,逐渐丧失了剧种本身浓郁醇厚的剧种特色和地域特色,结果适得其反,反而失去赖以生存的观众和市场。

    戏曲的创新还将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不断探索,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不被历史逃汰。戏曲的创新不能离开本体,否则,它将被新的艺术形式替代。

 

点击数:3616  录入时间:2009-10-7 9:51:32 打印此页】 【关闭
 
最 新 资 讯
剧 作 赏 析
理 论 研 究
艺 术 成 就
戏 剧 杂 谈
新 剧 本 通 稿
艺 术 档 案
剧 作 家 风 采
散 文 随 笔
《盐城戏剧》
访 客 留 言
联 系 我 们
 
     首 页  |  最新资讯  |  剧作家风采  |  剧作欣赏  |  戏剧杂谈  |  散文随笔  |  访客留言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9-2010 版权所有 盐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剧目工作室(盐城市戏剧艺术研究所)
     备案号:苏ICP备12020109号-1 技术支持:盐城通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