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华
地方戏与精品工程
地方戏的生态好似一个地域文化的标志和风向,它的盛衰存亡,直接反映出这个地域的戏剧生态和文化生态。近年来,为了挽救和避免全国地方戏剧种的危亡,国家和地方政府、文化部门采取了大量的措施,我以为,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双轨并置。
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地方戏,凝聚着一方水土的历史积淀、民俗风情、人文精神,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乃至思维、行为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当今时代,非但不可能再产生新的地方戏剧种,原有剧种也渐呈颓势,“非遗”将其历史价值作为“标本”来加以保护,以便留存,非常及时,非常有效。但一个剧种的存活绝不能仅仅依赖于“保护”,它必须在保持剧种原有特质、不一味迎合市场的前提下,随着今天人们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而改变而发展,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实施正是将地方戏“激活”,使其在今天的社会形势下找准位置,调整方向,有效整合,焕发生机!实施舞台精品工程不是发展地方戏曲的唯一途径,但无疑是最有效途径之一!
江苏省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启动之初,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03年至2010年,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推出了精品剧目、精品提名剧目66台,其中精品剧目35台,在这35台精品剧目中,有21台是地方戏!这21台地方戏分别由省内14家戏剧团体上演,获得精品剧目使这些剧团不但提高了知名度,改善了剧团在当地的生存环境,而且使当地广大百姓能够欣赏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好戏,最重要的是,在打造省舞台艺术精品剧目的过程中,锻造、成长了我省一大批优秀编剧、导演、演员、音乐、舞美、灯光、造型设计,每一个戏剧团队的艺术水准都得到了整体提升!有的地方戏剧团因此一改前貌,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为一个曾经创作、改编了三部地方戏获得省舞台艺术精品剧目的编剧,我深有感触!
有感而发,无意插柳——《真假二十四小时》
产生创作大型现代戏曲《真假二十四小时》的想法缘于2002年,记不清在哪里看了一篇文章《给说真话以空间》,我一下子被触动了!说真话,当今社会说假话已经成风,集体说假话,个人说假话,公开说假话,私下说假话,而且大部分假话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假话已经成了社会的癌症。然而病根在何处?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开始观察周围的人,也常常有意无意地说起这个话题,我惊喜地发现每个人说到这个话题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我也曾追着人打赌,看一天不说假话能不能生存,可根本没人愿意跟我赌。我突发奇想,假如有这么几个性格迥异的年轻人,因某事而打赌,赌二十四个小时不说假话,一个新新人类根本没当回事,一个滑头在个人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退缩,一个老实巴交的人实践自己的诺言,这一天中该会发生多少故事?一个因说假话而心灵不安、或因说真话而罹祸自甘“聋哑”几十年的老人在适当的时候突然开口,又会给这个戏抹上怎样的色彩?于是,剧本的人物关系、基本框架在我脑子里渐渐形成,初定名为《耳听为实》。
当时,以我的写作功力我的认识水平能否把握好这个题材我没有把握,但我有把握的是这个戏写好了一定会有强烈的剧场效果,无论哪个文化、年龄层次的观众都能接受都能兴奋,尽管他们从中接收的信号和兴奋点会有不同;也一定会引起人们的思索,哪怕思索的用意和结论也截然不同。剧本梗概形成以后搁置了四年,其间我一直没有停止过观察和思考。2006年省文化厅组织去青海采风,一天晚上我跟陈晶谈起这个剧本构思,她非常兴奋,认为完全可以写,两个人不知不觉讨论到深夜。当年扬州市扬剧团约我写戏,我立刻全心投入了这个戏的创作。我将几个人物身份设置为机关工作人员,因为我注意到,目前为止,尚无人正面用舞台形式反映这么一个庞大的社会主流群体的生存状态,而这个群体中的个体最容易被扭曲被压抑,最容易说假话又对说假话深恶痛绝,已然陷入了一个怪圈。我假定自己是那个不说假话的主人公,我可能会有怎样的遭遇?怎样的烦恼?怎样的感悟?越写越发现这个话题太复杂。首先,真话不一定等于好话,假话有的时候不等于坏话;其次,一旦触及政治就太敏感而且说不清。于是,我决定写人性,写人物在这个过程中的发现、困惑、反思、自省……一个戏的完成除了编剧、导演、演员,最终少不了而且最重要的是观众的参与,而不同年龄不同阅历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工作、生活环境的人对一个话题思考的结果一定不同,观众的思考范围和深度一定会超越创作者自己的想象。我想,这个戏我所能做的大概是让戏好看让观众感兴趣的同时提出问题,而不是凌驾于观众之上强加给他们我的思考结果和答案。剧本出来后,发现原先的剧名已经名不副实,经导演王友理提议,将剧名改成了《真假二十四小时》。
非常庆幸这个戏有好导演、好演员和一个优秀的艺术团体,从文本到二度,我们都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舞台呈现极其写意,时空转换非常自由,戏立起来以后剧场效果异常强烈,观众有关这个话题的讨论也相当热烈。许多过去不爱看现代戏的扬剧戏迷高兴地说,没想到扬剧现代戏这么好看!剧本前后修改12次,时任省文化厅巡视员的刘俊鸿先生对此戏的修改、提高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省内专家多次研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批评和建议,最终入选2006_2007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2009年又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吕效平教授看了这个戏的碟片之后激动不已,认为是近年来省内乃至国内不多见的具有深刻内蕴和人性关怀的轻喜剧,同时他也对戏的后三分之一部分喜剧因素停滞而转向政治说教表示不满和惋惜。
命题作文,有心栽花——《县长与老板》、《诺言》
2008年我应泰州市文化局之约,以当地一位老志愿军战士刘绍安的一生经历为原型,为泰州市淮剧团量身定做《诺言》,并且目标明确——冲击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刘绍安的事迹相当感人,他和张志久在朝鲜战场约定,如果两人中有一人牺牲,活下来的人即到这个人家里当儿子,为他的老母养老送终。刘绍安为了实践诺言,转业后放弃提干的机会,离开自己山东老家,离开自己的母亲和未婚妻,来到江苏泰兴张志久贫穷的家,照顾他病重的老母,张母去世后,在自己未婚妻的成全下,娶了张志久的大妹妹,几十年甘守清贫,一次次拒绝提拔拒绝进城,将他的几个弟弟妹妹抚育成人。说实话,我被他的事迹深深震撼了!为了一句诺言付出一生,这是个怎样的汉子啊!他的未婚妻杨凤英为了让他安心留在张志久家照顾未成人的弟弟妹妹,居然谎称自己已经嫁人,却又为了自己深爱的男人终生未嫁,这又是个怎样的女人!他们的事迹在轻诺重利、道德沙化的当今具有非常的意义和价值!但是怎样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把他的一生经历艺术化地表现?而且,又不重复《真假二十四小时》的表现手法?我颇费心思!
最后,我采取了历史和现在两条线索同时并进的写法,历史一条线为重点,我组织了“战场许诺”和转业后一年间发生的“践诺离母”、“赤诚释嫌”、“求婚拒婚”、“戴孝成亲”等几个最具戏剧冲突的场次,现在这条线我则设计了一家杂志记者菲菲出于职业竞争的需要,力争“独家”采访老年刘绍安,由此拨开历史烟云,有机迁出一幕幕五十年前的往事,但是随着采访深入,菲菲被刘绍安的精神深深感动,最后主动向主编提出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由全社会共享,提议让电视台播出刘绍安的事迹,放大社会效应!设计这条线是为了让戏在有样式感的同时,增加戏的厚重和纵深感,同时在戏的交叉行进中,反映出当代人跟“刘绍安”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巨大差异。
在写剧本的过程中,我一次次的流泪,一次次的感动!这个戏不仅获得了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和省五个一工程奖,而且作为泰州市淮剧团的正常上演剧目演了数百场,所到之处,观众无不落泪无不动容。不过,遗憾的是,观众对于我精心设计的“间离”不太买账,他们习惯于欣赏连贯的剧情,不明白为什么刚刚让他们看得正感动的时候要把戏牵回到现在。出于对观众、专家、导演提议的尊重,后来我把这条线去除,只留了开头和结尾部分。说实话,我还是感到很遗憾,因为这样的修改,使得戏缺少了应有的思想厚度和艺术含量,因为,我的初衷并不仅仅是给观众讲一个过去了的感人的故事。但是,怎样让观众跟你一起思考,这是一个编剧永远应该考虑和重视的问题。
同在2008年,《诺言》刚刚完稿,我接到了扬州市扬剧团修改《老板与县长》的约请。这是个难啃的骨头,因为,这类题材把握不好就成为纯粹歌功颂德的戏,那样就没有多大的价值和意义。看了剧本以后,我请求另起炉灶。我看了大量企业改制的相关资料,思考企业改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体会这个社会发展必然过程的艰难,调动自己在县城生活多年并接触过多位县长与老板的记忆。我发现,这期间,曾有许多党员干部经不住利益诱惑而迷失方向,也有许多人始终坚持信仰坚守信念,为人民大众的利益无私地做着奉献;这期间,有的暴发户经过提升成为了既懂得企业经营又懂得社会担当的企业家,有的经过淘洗终究还是小老板或者被经济大潮彻底淘汰;这期间,有许多下岗工人经过命运的重新洗牌,激发出自身能量,让生活重新开始,也有的终日怨天尤人不思进取彻底沉沦……这个历史转型时期就是一个社会各色人等观念转型心理转型同时品质接受考验灵魂接受洗礼的过程,除了有“戏”,还值得人们思考,不管身处哪个时期,不管身在何种境况,人一定应该有永远值得坚守的东西!
此时我对扬州市扬剧团的演员阵容已经很熟悉,首先,我将剧名改为《县长与老板》,然后,一个李政成式的独特县长余启礼在我脑海里渐渐成形,他相貌俊朗,待人谦和且不乏幽默,但是骨子里特别坚持原则,用剧中云飞的话说就是:表面上笑嘻嘻的好说话,实际上软硬不吃油盐不进!一个为了达到私利而不断给李政成一张张出“牌”设置障碍的林老板,一个自小跟县长相依为命、含辛茹苦将弟弟培养成才而今下岗在家的姐姐,一个随波逐流讲求现实但良心尚未彻底泯灭的美女云飞,一个善于察言观色但不乏正义感的县办公室主任,一群因改制而面临生存危机情绪激动但心地善良的工人,一个身家显赫却想着回报家乡的企业家王老板,一张不出场的林老板的王牌——省长,这样一组围绕着余县长而设置的人物关系,当我的人物小传和他们的戏剧动作完成时,剧本脉络已大抵完成!
我写戏有一个与别人不同的习惯,我是先决定样式,然后开始构戏。这个戏的风格样式我第一感觉就是要区别于《真假二十四小时》和《诺言》,一戏一格,不重复自己!几乎没费什么心思,我就确定这个戏从头到尾不用暗转没有切光,场次与场次之间由剧中人表现内心的唱段来连接,同时明场迁换,让戏自然流畅一气呵成!记得吴小平第一次看完戏后说还没感觉到时间戏就演完了,我心里非常非常的开心。
到创排《县长与老板》时,我和王友理、赵正方等人组成的主创团队已经相当默契,导演二度不仅让编剧意图得到充分体现,而且大为增色,一场余县长、林老板、云飞、丁朋四个人打电话的戏将紧张的戏剧情势营造得风生水起,马大侠等工人擦皮鞋的舞蹈编排得极赋戏曲特点又入情入理,被众多专家同行誉为“现代戏的新程式”。赵正方、冯成杰对这个戏的唱腔、音乐做了扬剧历史上革命性的改革创新,李政成最后一大板唱采用过去女腔专用的“堆子大陆”,结尾采用淮剧擅长的垛板,真正是酣畅淋漓!每次上演到此处,李政成几乎都是一句唱一次掌声,结尾处观众更是情不自禁掌声不息,为余县长的刚正不阿,为“扬剧王子”李政成的精彩演绎,若没有唱腔音乐的成功塑造,仅凭剧情铺排、唱词精彩根本无法达到如此境地!这个戏2009年囊括了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省新剧目调演优秀剧目一等奖、优秀编剧奖等等一系列省内最高奖项之后,2009、2010 年分别参加中国戏剧节和上海市国际艺术节,收获了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一等奖,收获了京、沪两地专家、同行以及沪上扬剧戏迷的高度赞誉和以期更上层楼的批评建议!
这个戏的创作、修改、演出过程真是一个充满愉悦的过程,因为在收获荣誉之外,又收获了太多的感动:原省文化厅副巡视员汪人元、省文化厅剧目室主任陈晶、艺术处长吴小平自始至终高度重视,每一稿修改,每一次上演,每一点进步都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张弘、汪人达二位老师和扬州市文化局剧目室主任胡小元等,为此戏的修改出了不少好主意,戏的最终呈现已经凝聚了很多人的智慧;这个戏获得精品工程剧目之后,并没有束之高阁,而是和《真假二十四小时》、《诺言》一样,到处巡演,剧团获得很高的票房,戏接受观众的检验,打破了社会上有些人“精品工程剧目=脱离观众的戏”的魔咒;这个戏上演以后,李政成的老板戏迷朋友如滚雪球般增多,其中一个铁杆老板戏迷在游说其他老板为扬剧团捐资时常说的一句话是戏里的台词:你考虑是做小老板还是做企业家?还有很多很多……我不知道,一个编剧,还要怎样的幸福!
我与地方戏
曾经的梦想从来与戏无关,但是多少年以后我发现,戏剧是我的宿命。自小爱好文学,7岁开始读长篇小说,10岁之前我几乎读遍了当时国内可以看到的长篇,之后开始涉猎外国名著;我14岁下放大丰农村,像真正的农民一样劳动了两年,后来到公社宣传队三年,夜晚排练演出,白天在供销社站柜台,在编织厂编芦席;因为家庭出身不好,又有海外关系,连续遭受考艺校和进部队艺术团体政审不过关的打击之后,19岁我毅然投奔不嫌弃我家庭出身和背景的宝应县淮剧团,进团四个月开始挑大梁,演了整整十年地方戏;1984年底我回到大丰,在文化馆工作,1990年为了圆未竟的大学梦,由时任盐城市剧目室主任的王沂推荐,我报考了南京大学中文系编剧班,1992年毕业后,被调进大丰文化局剧目工作室,开始了我的编剧生涯。及至此时,回顾自己的人生道路,我才吃惊地发现,一个编剧应该经历的我都经历了:从小的文学准备,插队的体验生活,剧团的舞台历练,大学的理论修养,一切的一切,我似由一只无形的大手指引着来到这里!生命一定有更多的意义,但我们每个人只能有一个使命,一个可以归属的地方,而我的归属就在这里。
这些年,地方戏以不可抗拒的魔力一点一点地渗透了我的生活,我与戏曲的关系如同那种相濡以沫的爱情,不是一见钟情,却让人不离不弃!我对戏曲心存感激,对这条道上关心、帮助、鼓励、支持过我的所有人心存感激!如今,我写戏已经不为稻粱谋,亦不仅因为它是我的事业,我的生活与写戏已经融为一体,我所有的快乐,不快乐,都跟它密不可分。如今,我只有怀着虔诚之心,与同道者一起,举余生之力,为地方戏的生机,添一抹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