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详 细 说 明
 
坚持特色,创立品牌,努力打造淮剧艺术精品

                                             盐城市淮剧团  张正余
 
2010年对于盐城市淮剧团来说,又是一个丰收年:在2009——2010年度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活动中,淮剧《二饼上城》被评为精品剧目,这是继《十品村官》获得2003—2004年度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和《今夜星辰》获得2006—2007年度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提名剧目后,再一次获得的殊荣。

一个剧团出一部好戏并不难,难的是不断出好戏;一个剧目能够拿到一、两个奖项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走出一条品牌之路。多年来,盐城市淮剧团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些成绩,不仅因为有领导、专家和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也因为全团上下演职员们坚持不懈、积极开拓,有一个明确而坚定的目标——形成独特风格,打造淮剧品牌。

坚持“盐淮”风格

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多出精品的关键,在于坚持秉承自己的特色。盐城市淮剧团是个区县级剧团,属地方小团,它的人才结构、它的经济实力,根本不能和一些大院团相提并论。那么,我们这样的区县级小团靠什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盐淮”的主要演出市场在基层农村,主要观众对象是广大农民群众,《鸡毛蒜皮》也好,《十品村官》也好,这些剧目面对的都是基层老百姓,讲述的故事都是农民所熟悉、所关注的家长里短、油盐酱醋,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他们在舞台上看到那些熟悉的生活,见到那些熟悉的身影,立即有了一种认同感和亲切感,故而,这些作品得以在基层长年演出。而通过这些作品的创作演出,也已逐渐形成了“盐淮”自己的独特风格。

“盐淮”是区县级财政差额拨款单位,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因此,我们在剧目生产上坚持科学决策,把握好剧目的定位,绝不横杆架高、好高鹜远,不轻易上一个戏,也不轻易丢掉一个戏。根据剧团的实际情况、现有演员的艺术素质、市场定位、前景如何等来决定剧目排练与否。从《鸡毛蒜皮》、《十品村官》、《今夜星晨》到现在的《二饼上城》,剧中大多只有六、七个角色,这种“节约型”的人物设置,既便于制作,又能减少演出成本,而“六人一台戏”,也逐渐成了盐淮有别于其他院团的一大特色。在剧目制作上,我们不盲目攀比,不追求大场景大制作,做到因团制宜、因戏制宜,力求简洁而精良,轻装上阵,以达到投入与产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十品村官》前后投入不足60万元,迄今已演出726场,演出收入达106万元。《今夜星辰》则是完全依靠社会资助打造的一个戏,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树立“盐淮”品牌

打造精品剧目,塑创品牌剧团,以精品来立团,以精品来树形象,以精品来凝聚人心,出人、出戏、出作品,是盐城市淮剧团的院团建设宗旨。我们深知,生产一部好的精品力作可以救活一个团,可以把剧团带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而打造精品的一个关键是人才。多年来,我们坚持人才效应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强化剧团实力。我们有国家一级编剧、国家一级导演、梅花奖演员,他们都是在本乡本土上成长起来的,熟悉剧团的情况,熟悉当地生活,也对剧团深有感情,在选择题材、编写剧本等方面都能够做到心中有数,这些都为打造精品力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基础。但是,作为县区级剧团,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人才实力,都与市属、省属院团有较大差距。要解决这个问题,现在社会上常用的办法就是“买”——买人才、买剧本,买一切自己没有的。但我们认为,一味依靠外来力量,或许能解一时之急,却不能从根本上推动剧团建设和队伍建设。为此,我们首先立足于自己,用足用活现有的艺术人才,大胆起用新人。比如,有意识地培养乐队的同志,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音乐创作。再如,排演《十品村官》时大胆起用年轻新秀。第二,努力加强编、导、演等各个方面的配合,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发挥整体优势,强化剧团实力。近几年我们创作的几部戏,基本上都是启用自己的编、导、演,他们在这种和谐的协作中,努力形成了剧团自己的风格特色,也创出自己的品牌效应。第三,在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优势的基础上,必要时适当外聘和引进人才,如在排演《十品村官》时,我们聘请了省京剧院一级舞美设计师姚呈远、江苏省淮剧团退休的老演员王花兰,排演《二饼上城》时启用著名淮剧演员梁锦忠、裔小萍等外邀演员。这种打破框框、以我为本、为我服务、优化组合的方法,有利地形成了强强联合的优势,同时也因为著名演员的加盟,让年轻同志得到了学习的机会,有力地促带动了队伍建设。而这一切,正是为了打造一个具有独特地域风格、具有一定创作实力、以现代戏创作驰名的“盐淮”品牌。

发扬“盐淮”精神

这些年来,剧团之所以能连续推出一批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现代戏剧目,是因为大家有着锲而不舍的毅力和“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就《二饼上城》来说,仅一年间已先后大改十多次,小改不计其数,我们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多次请省、市有关专家看戏,对剧本进行论证,他们对我们的每一次演出都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可以说,在我们获得的每一块奖牌里也有属于他们的一份。在剧团里,编、导、演职人员是一个艺术观点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整体,排练场上即使演员的一个眼神、一个身段不合规范、一个音符唱得不准,都要反复多少次,直到满意为止,真正做到一丝不苟。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主创、演职人员配合默契,形成精打细磨、精益求精的优良传统,潜移默化,形成共识,为保障我们不断地出好戏、出精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我们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需要,坚持送戏下乡,还戏于民,自觉接受观众的检验。近几年来,我团每年都要在苏北城乡剧场演出200场以上,参加省市重大艺术活动获奖的优秀现代戏, 演出均超过百场。《今夜星辰》获得2006—2007年度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提名剧目之后,我们迅速组织剧组到基层巡回演出,所到之处倍受欢迎。剧场效果之强烈、观众情绪之热烈都称得上是空前的,曾经创下了 76 天演出 120场的记录。同时,我们坚持边演出、边修改,使之在艺术上不断提升。

尽管我们在生产精品工作方面做了一些具有成效的工作,但我们深知,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与建设先进文化的要求相比,我们还存在较多不足。如我们的艺术创作机制还不灵活,艺术创作人才还很缺乏,演员行当还不健全,演出市场还不宽阔等等。我们将虚心学习兄弟院团的好经验、好做法,站在新的起点,瞄准新的目标,勇于进取,不断打造新的艺术精品,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文化强省做出应有的贡献。

点击数:12211  录入时间:2011-8-17 11:37:36 打印此页】 【关闭
 
最 新 资 讯
剧 作 赏 析
理 论 研 究
艺 术 成 就
戏 剧 杂 谈
新 剧 本 通 稿
艺 术 档 案
剧 作 家 风 采
散 文 随 笔
《盐城戏剧》
访 客 留 言
联 系 我 们
 
     首 页  |  最新资讯  |  剧作家风采  |  剧作欣赏  |  戏剧杂谈  |  散文随笔  |  访客留言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9-2010 版权所有 盐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剧目工作室(盐城市戏剧艺术研究所)
     备案号:苏ICP备12020109号-1 技术支持:盐城通联